灣區熱搜:學者籲中國以開放抵衝擊 與東盟建共同市場
【明報專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長鄭永年上月底在深圳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東盟經濟關係研討會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動國內改革更難、阻力更大,故將重心放在國際事務,雖然難以預測關稅戰何時結束,但「多數人不認為美國會贏」,而中國亦要考慮如何挺過衝擊(survive the shock)。他建議中國保持高度開放,與東盟10國建設共同市場。
鄭表示,中國開放本地市場便是為世界提供最好的貿易產品,一方面中國應致力推動高水平開放和包容的多邊主義;而作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東盟則應保持團結,不要分裂,「東盟很多國家都是外向型經濟,部分依賴美國市場。但如果各國要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那將不利於經濟發展及區域穩定」。但他相信,亞洲各國領導人有智慧加強合作、應對難關。
同場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陳光炎則稱,中國意識到特朗普是一個「慕強」的人,「你愈低頭,他(特朗普)愈看不起。你愈『企硬』(stand firm),他即使不喜歡,但會尊敬你。但東盟國家都太小,只能低頭,而中國夠大,可以『企硬』」。
「可能不富有,但人口體量不小」
陳光炎認為,東盟是歷史的幸運兒,「就好像在樹下睡覺,突然有果實掉了下來」,上次貿易戰加速供應鏈重構,不僅中國內地,日韓與台灣都有企業赴東盟投資。他又稱,「我們(東盟)可能不富有,但人口加起來體量也不小,而且不像中日韓,東盟人口仍然很年輕,城鎮化不斷加速,中產階級正在形成,長遠將是新的消費市場」,認為在不穩定的世界局勢中,東盟是中國的好伙伴,可在動盪中互相扶持。不過他提醒,雖然美國股市、債市等先遭受關稅戰打擊,但其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遲些也會到來,宜早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