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博識:遊記逆起 滿井探春

[2025.05.20] 發表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Atichart Amatyakul@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官方注釋、賞析連結

【明報專訊】常言道:出仕為官與遊賞山水、在朝任職與在野逍遙,乃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然而,袁宏道卻可入京為官(任順天府教授),同時爭取得早嘗郊野生機勃勃的春色。究竟他是如何找得平衡,在工作之餘,早接春訊,一足欣賞、嚮往自然山水的情志,且看本篇明末小品文——〈滿井遊記〉。

〈滿井遊記〉——袁宏道/(圖)

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徹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遊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遊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大意與層次(圖)

◆第一層

作者概述燕地二月寒風猶厲,飛沙走礫,未能出遊;試出而不成,只可留在屋內。

◆第二層

描繪滿井的早春景象,記下郊遊的所見所聞(包括風景、動物、遊人活動等),並流露喜悅之情。

◆第三層

感嘆只有任閒散的官職方可自在地遊賞山水而不耽誤公務,並交代寫作原因和日期。

■要旨精點——思考與學習

(1)作者記述花朝節後,________仍然嚴寒風大,飛沙走石,難以出行遊賞春天的景色。

(2)作者到________後,見高柳立堤,沃土微潤,景色空闊,感到自己就像____________,自由自在。

(3)作者覺得春郊景物,悠然自得,喜氣洋溢,認為春天已經來到,只是居住在________的人沒有察覺吧了。

(4)作者認為自己位居_________,不會因遊覽而誤了公務,能自在地遊賞山水。

■官方注釋、賞析連結:https://tinyurl.com/mubvhmcn

■作法提要

(1)層次分明,前後呼應

首段寫城居天寒風勁,出門尋春不易,順勢興起次段郊外探春之旅:先寫滿井高柳沃土,再寫春水之潔、山巒之麗,復寫柳、麥生機。接述遊人魚鳥,悠然自得,喜氣洋洋。順敘探春之悟:春至郊外,市人不知。前應首段局促一室,自難體會春訊;下啟第三段位居閒職,故能遊賞山水;繼而申述滿井近己居,此遊當為賞覽山水之始——反面呼應首段出不得而今始遊之意。從以上可見,本文前後呼應,層次分明。

(2)逆起得勢,反襯突出

本文為遊記,首段偏寫因天寒風厲而不能遊及局促室內的苦悶,以反襯次段能遊滿井那種「若脫籠之鵠」的愉悅心情,並突顯春光之明媚。另次段寫遊滿井之樂,亦能反襯後面城居者未知春至的無知與可惜。作者得遊與知春之樂,於逆起(指文章以不尋常之筆墨開首)與反襯中表露無遺。

(3)畫面豐富,有機構圖

本文畫面豐富,先從上而下,概寫高柳沃土,一望空闊的景象,再寫潔水、麗山、柳麥幾組景物,重點清晰突出。由是水山田野,接連呈現,點線有機結合,構圖遠近兼顧。接寫遊人活動,魚鳥悠然自得,豐富生動,滿井春色,盡現眼前。

(4)比喻生動,借景抒情

本文善用比喻,如以「若脫籠之鵠」喻得自由之樂、以「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喻水光、以「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喻晴天雪山等,既以精妙的比喻寫景,同時是借明媚的春景表達自己得以出遊探春,紓解生活苦悶的喜悅。另外,享受陽光的小鳥、飲啜浪花的魚兒,悠然自得,喜氣洋洋,實亦為作者安於自然,樂享山水的寫照,都是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範例。

■名家點評賞析(表)

■成語連結

【脫籠之鵠】

從籠中飛脫出去的天鵝(指本受困而後得解脫)。本篇「若脫籠之鵠」,是作者形容自己的心情快樂得像出籠的天鵝。

■文化涉獵

明朝小品文

明朝小品文素以擅寫個人情感志趣,輕靈雋永,不因陳俗,聞名於世。而作者袁宏道在文學上亦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敘小修詩〉)。〈滿井遊記〉是袁宏道的代表作,當中除了記述出遊時的所見所感,亦婉轉流露了厭棄官場生活、嚮往自然山水的情志。你認為作者於本文能實踐其文學主張及表現出明朝小品文的特色嗎?

■文:袁漢基 - 中學中文科教科書作者,曾任中學中文科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學校發展主任

圖•Atichart Amatyakul@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65期]

更多教育
各行各業:用創傷作畫 讓情緒講話
【明報專訊】「在人類創造文字、學會說話以前,已經使用圖像和視覺符號來表達、記錄和理解世界。」香港癌症基金會藝術治療師鄧海琳(Hoi Lam)...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