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護岸耗資173億 發展局:可抵「山竹」世紀黑雨
【明報專訊】近年極端天氣頻生,發展局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長遠防洪和海岸管理策略,耗資逾173億元,在全港52個地點做改善工程或「超前部署」措施,以應對水浸風險。政府估算,透過「堅守防線」策略、即維持或提升海岸防線的防禦能力,大致可管控本世紀末水浸風險,有信心改善工程足以應對與2018年颱風「山竹」或2023年「世紀黑雨」類似級別的強風暴雨 。
渠務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去年分別完成研究,分析不同氣候變化及海平面上升的情形下的水浸風險,並按結果制訂本世紀中(即2050年)和本世紀末(即2100年)的防洪和海岸管理策略。海岸管理策略可分為「不干預」、「堅守防線」、「往內陸移」及「向海推進」4類,目前估算採用「不干預」(保留現有海岸線,不外推或內移)及「堅守防線」(維持或提升海岸「防線」的防禦能力)的策略,至本世紀末仍可管控水浸風險。
土拓3億涉26地點 渠署170億涉排雨系統
土拓署在26個地點做沿岸改善工程,相關工程共花約3億元,當中赤柱、南丫島等16個地點工程已完工,餘下10個料於2027年或之前完成。另外署方在九龍灣、柴灣等11個沿岸地區「超前部署」,以應對本世紀中的風險,如放置沿岸防洪牆、活動式擋水設施等。發展局文件稱,透過多層保護的設計可緩減水浸風險,如在沿岸加建或提高擋浪牆、在重要建築物設立可拆卸式擋水板,共設3道防線應對,另再配合制訂預警系統和緊急應變安排等行動計劃,加強準備。
渠務署亦有15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施工,其中9個為蓄洪池,估計蓄洪量達32萬立方米,其餘工程則包括建造、改善和修復雨水渠、排水道和防洪牆等,工程總值逾170億元,預計2030年底前陸續完成。
稱大澳鯉魚門世紀末或有較大影響
不過當局認為,個別低窪地區如大澳或鯉魚門,在世紀末時有可能受較大影響,長遠需審慎觀察氣候變化,決定是否「向海推進」,即向海建立新海岸防線。
新界北區多次在暴雨期間水浸。身兼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的立法會議員陳月明表示,打鼓嶺作為北部都會區最大發展區,區內系統性排水工程將包括拓闊自然河道、提升蓄洪設備等,加上《雨水排放系統手冊》已更新,令排洪標準提升,故對該區長遠抗洪能力「放心」,但因相關工程未開始,區內短期排水能力有限,冀工程盡快完成。
至於全港各區工程是否足夠覆蓋水浸黑點,陳月明則認為現時項目未必是最終數量,她會繼續關注各區工程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