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專家:深圳河套可闢港稅區??比前海更前 「量身定做」體現獨特區位優勢 非再襲自貿區方式
【明報專訊】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稱《河套規劃》),以2025、2035為兩個「關鍵節點」。今年正值第一個「節點」,河套深圳園區已聚集440間科技企業、220個高端科研項目、1.5萬名科研人才,香港園區則預計年底開園。有研究河套發展的專家建議,河套可比前海、南沙、橫琴3個自貿區走得更前,以新皇崗口岸釋出的貨場土地作為香港單一關稅區(實行統一規範的區域,如整個歐盟屬單一關稅區)的試點,成為採用香港稅制的「飛地」,實現制度改革更大突破。
明報記者 林迎
深港澳科技聯盟顧問、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灣區組專家張克科說,發展河套不能再簡單套用自貿試驗區的方式,要用香港獨特的「單一關稅區」王牌。曾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長及市政協委員、著有《深港科技創新口述史:河套的前世今生與深港合作》、《港深河套:飛地秘辛》等書的他透露,CEPA服貿協定二去年12月簽訂後,商務部已提出在大灣區開展與港澳地區單一關稅區合作示範的構想,未來應會有更多突破。
稱深肩負服務香港 中國創科在港「走出去」
張克科指出,內地有22個自貿試驗區,河套可將經驗直接拿來用,「河套獨特的區位優勢要有更特別的站位,體現河套『一國兩制、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價值」。他提出,針對河套「完全可以量身定做,那就是『單一關稅區』的試點,這也能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和香港的國際地位」。他解釋,大灣區要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其中「國際」、「創新」均有香港不可替代的要素;深圳肩負茖韟P香港、服務香港的擔當,未來中國科技創新走出去的通道在香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應成為載體和平台,是大灣區的「極點」(最高點)。
新皇崗口岸新釋土地 可成試驗「飛地」
「河套在香港一側,深圳要做好配套。國家對河套深圳園區也提出『協同香港發展』。」張建議,深圳園區要因地制宜,精心設計:福田保稅區仍可沿用保稅區疊加自貿區升級的戰略價值,其經驗對內地可以複製推廣;新皇崗口岸2026年啟用後,未來一地兩檢「無感通關」的技術將建構口岸新生態。此外,由於新皇崗口岸將取消貨運功能,可釋放出40萬平方米貨場土地,張提議,這片新釋放出來的空間要為河套深圳園區制度創新提供新機遇,應與香港河套無縫銜接,將該處作為香港「單一關稅區」的試驗「飛地」,突破制度差異,實現各類要素自由流通。
港深兩園應視一區 制度取更國際更優惠一方
張克科又認為,河套區的港深「兩園」不能割裂來看,而要作為「一區」整體探討發展方向,「當兩地的制度和標準不一致時,應當遵循制度更靈活、標準更國際化的一方;當兩地的政策優惠力度和措施不一致時,應當遵循優惠力度更大、支持措施更多的一方,這樣才能實現河套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協同發展,並作為一個『齒輪』帶動港深兩地的長遠發展」。
港方推進較慢可做「註冊地」 深開放資源
至於香港園區推進較慢的問題,張建議採用「錨地」的方式,即香港作為「註冊地」、深圳做「灣區驛站」,讓深圳園區開放門戶、配載資源、提供服務,打破行政區劃的籬笆,不以交稅、利潤設門檻,不要只為在福田註冊的企業提供服務,而是「誰都可以來」,成為改革的新標竿。他認為還可設立「項目法人制」監管,不論內地或香港法人都可參與,但要根據專業服務的規則營業,一次違規終身禁業。
「河套要做一些香港和深圳單獨做不了的事情,能夠對香港為國家聯通世界發揮更大價值。」張克科強調,「一定要敢於突破,善於借用,巧於融合」,打破深港兩地制度差異,同時也是探索最大限度、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營商環境,這樣河套才能真正有所突破,站在「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