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見證改革開放後行業興盛 嘆今市場與傳承困境
【明報專訊】亨達鐘表的前身為眾鐘表店創立於1955年,隸屬於中國百貨公司廣州分公司,歷經公私合營(1958年)、集體所有制(1967年)和個人租賃承包經營(1988年)等年代,2005年國企改制轉為個人獨資經營。
智能產品衝擊 年輕人坐不定
改革開放前,內地買手表要憑票,種類有限,技藝與維修需求雖有,但市場不大。1978年改革開放後,進口表進入內地,手表種類大幅提升,電子表、石英表甚至走私表充斥,給鐘表維修帶來機遇。「當時維修師傅基本都能解決客人的難題,費用也不貴。」由於當時鐘表被視作高檔物,也是必備品,「所以維修師傅社會地位很高」,周建和回憶,「客人逢年過節還會送煙酒呢」。
昔鐘表師傅地位高 今報酬低
1980至90年代,亨達鐘表不斷擴張,與大型百貨公司合作設立專櫃、建立維修網絡,但步入21世紀,亨達鐘表開始面臨市場和傳承兩大困境。隨蚢q子表、智能設備普及,部分人喪失對傳統機械表的興趣;年輕人也不願入行學維修,「我以前學師要3年,現在已經將培訓時間壓縮至一兩年,但年輕人還是坐不住」。
周建和表示,年輕人入行難,一方面是缺耐心,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報酬低有關。「雖然古鐘表修復技藝現在成為區級非遺項目,但這個不像其他非遺糕點之類的,起碼可以送禮做手信,所以我們的存在和發展,也算是比較艱難。」
(灣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