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的根源

[2015.03.26] 發表

【明報專訊】共同的身分認同往往建立於一些外顯而易於辨別的因素之上,例如膚色、生活習慣、語言,當然也包括口音。人們以口音去界定不同的身分並非什麼新鮮事﹕上海人會視操蘇北口音者為「外來人」甚至「鄉下人」;英國的上流社會和政界也以能操牛津英語者為主流。不過,這份身分認同感,會否發展成一種排他性甚至要衝擊別人的態度,則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自196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在亞太地區甚至全球的獨特性逐漸成型,「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感也就日益增強。如果要否定「香港人」的獨特身分,或是硬要將這種身分認同感矮化為等同「中國的上海人」一般的「中國的香港人」,其實是罔顧歷史也不符現實的,只會平添社會的矛盾與人民的躁動。事實上今天的中港矛盾,部分原因也是來自近年內地甚至是香港的當權者,要加強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如推動國民教育、加速中港經濟融合等,引來香港人意識上反彈所致。

相信同學也會明白,港人與內地人的衝突並非因為大家口音不同,而是因為從口音辨別出他們「非我族類」,從而將操非純正廣東話的內地人等同為「強國人」。而「強國人」則為不文明、不講理、狶畬a園安寧者的同義詞,於是口音就成為一種產生甚至鞏固偏見的媒介。

我們可以請香港人勿對某種口音有偏見甚或歧視,但更根本的問題是為何香港人現在會對內地人如此的極度反感?甚至這些反感能得到如此多的共鳴?如果不是因為許多香港人共同擁有的生活經驗,例如內地水貨客阻塞街道、擠滿商場;金舖藥房逼走小店茶室等等,導致不少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相信那種對內地人的反感與憤怒,不會如此強烈。

當然,我們並不應該因此而接受歧視或以暴力對待內地訪港人士的行為。但若中港矛盾未能在政策上和社區資源上得到根本解決,只會令歧視與仇恨繼續滋長,苦口婆心地勸人莫問口音其實無補於事。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 張銳輝

更多教育
【明報專訊】七萬多名文憑試考生相信已準備就緒,迎接下周一開鑼的核心科目筆試。天有不測之風雲,若考生在考試期間因生病或突發事故而未能應考,大家... 詳情
趣學通識﹕處理比較題的技巧
【明報專訊】請先看看「試比較曾志偉及林艅滮H相異之處」此題目的兩種答案﹕(見表) 比較上述兩個答案,大家不難發現答案一只分別介紹了曾志... 詳情
實戰錦囊﹕考試時間控制及選題
【明報專訊】◆轉入直路(圖) ◆小識﹕君老師,作答卷一時有什麼要注意呢? 君老師﹕卷一共有3題,每題會有2至3道分題,通常整份試... 詳情
試題拆解﹕青少年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明報專訊】˙資料A 突破機構2013年公布研究指出,儘管本地青少年普遍對香港現G及未來感負面,但參與社會的動力有增無減,近九成青少年... 詳情
【明報專訊】◆最喜愛欄目﹕ 周一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