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年初二(1月29日),特首參選人葉劉淑儀在車公廟重遇兩年前撞倒她的舞麒麟師傅(圖一),成為焦點。時隔兩年,葉劉淑儀與舞麒麟師傅早已一笑泯恩仇,但你對麒麟舞的認識又增進了多少?適逢坑口鄉事委員會年初九(2月5日)舉辦了「丁酉年初九麒麟醒獅慶新春」活動,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副講師葉德平大談麒麟舞的歷史文化。 ■葉德平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副講師、坑口區鄉事委員會60周年特刊主編,著有《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等。 ◆麒麟是…… 麒麟是虛構出來的瑞獸,葉德平指出,「對於麒麟的形態有多種說法,主要的說法就是鹿身牛尾馬足。」《禮記?禮運》記載麒麟與鳳、龜、龍是傳說中的「四靈」。自《詩經》開始,麒麟已是仁獸的形象,《詩經.麟之趾》描畫麒麟「有足不踶」、「有額不抵」、「有角不觸」,即有蹄但不會踢人,有額但不會頂撞別人,有角但不會撞人,「是一種愛好和平的生物,而這種生物是吃青,即是吃素」。 ◆麒麟與孔子有關? 2014年「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麒麟舞並非客家獨有文化,但客家人為麒麟賦予獨特意義。葉德平說:「客家人特別重視耕讀文化(半耕作半讀書),他們信仰『孔子麒麟送玉書』傳說,相信孔子剛出生時,有麒麟送玉書前來,所以孔子才成為偉人。」客家人把這個意義傳承下來,使孔子與麒麟結下不解緣。每逢新年、婚禮、喬遷等喜慶場合,客家人都會舞麒麟招福。 ◆舞麒麟要互拜? 舞麒麟時,師傅舞得趾高氣揚,然而在香港兩條客家村落——西貢孟公屋村與馬鞍山大水坑村每年必備的新年習俗「麒麟互拜」中,兩村麒麟卻會「鬥低」,以示互相尊敬,不分高下。葉德平表示,麒麟互拜的習俗源於康熙年間,當時遷徙到港的客家人成檳元意外身亡,其住在大水坑村的好友張首興代為照顧遺孀鄒氏與幼子國珍;後來鄒氏為報恩,偕同幼子嫁入張家,再誕下一子。待國珍長大成人,張怕成氏絕後,讓國珍恢復原姓,助他於西貢成家立室,成為孟公屋村成氏的祖先。國珍為感謝養父,每年年初二必攜同妻小與麒麟舞裝備,走到大水坑村拜年祭祖。這習俗維持300多年,從不間斷。後來張氏後人建議兩族隔年互訪,是為今天的麒麟互拜。葉德平解釋,兩族麒麟「鬥低」是因為成氏對張氏有恩,因此「他面對自己的弟弟,亦盡量表現兄友弟恭之情」,展現中國文化中的孝悌精神。 文:譚舒雅 圖:譚舒雅、坑口區鄉事委員會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