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學堂:我們能多大程度理解別人──韓江《素食者》
【明報專訊】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別人?這是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國作家韓江在其代表作《素食者》奡ㄔX的疑問。月前在界限書店的講座「You Are What You Eat:探索韓江的《素食者》」上,邀來了大學講師Roger Lee(李敬)、文學研究者Sabrina Yeung(楊彩杰)和從事出版業的Sunnie Wong(黃曉彤),從韓國社會文化脈絡出發,結合小說文本,討論世上無形的暴力與理解他者的困難所在。
少數人面對多數人的暴力
Sunnie先由文化談起,稱韓國人很重視「我們」的概念:「韓國的『共同體』意識很重……像韓劇角色常說『我們』的爸爸、『我們』的學校,他們對少數者的接受度較低。」她引用韓國素食聯盟的估計,2022年素食者只佔韓國人口的3%至4%,雖然呈增長趨勢,但仍是主流以外的少數。Sunnie舉例,韓國人餐桌上常見的泡菜也會加入魚露醃製,卻未必適合素食者。
Sunnie稱,除了民間的觀念如此,公營機構的營運方針也未見對少數的關懷,其中一個例子是軍隊。翻查資料,韓國的男性規定要服兵役約年半至兩年,但直至2021年,軍方才宣布為素食主義者和相關宗教信仰者提供素食或純素選項。
回到《素食者》出版的2007年,吃素的人在當地更是未被接納的少數,2016年《素食者》獲得了布克國際獎時,韓江在頒獎典禮上如此形容這部小說:「我在寫作時,經常會思考這些問題:人類的暴力能達到什麼程度;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別人……我想通過《素食者》刻劃一個誓死不願加入人類群體的女性。」
無數偏見中 拼湊出真實瞬間
《素食者》於2003至2005年間寫成,並於2007年出版成長篇小說。小說分3個章節,分別由主角英惠丈夫、姊夫和姊姊的視角敘述英惠的人生。故事開端是英惠在一場噩夢過後,決定吃素,但家人不理解這個決定。他們認為英惠的行為愈發怪異極端,先是勸告,最後以強制手段逼她食肉,反抗中英惠用刀割腕,被送到醫院。故事的結局,身處精神病院的英惠拒絕進食,開始倒立,並指自己要成為一棵樹。
韓江在布克獎訪談時曾表示,1997年寫了短篇小說〈植物妻子〉後,希望有天能寫一個與該故事有所變化的故事,直至第三部《素食者》才做到。小說第一部分保留了原始短篇故事的許多形式痕[,以第一人稱敘述,但這個「我」不是主角,而是英惠的丈夫;第二和三章以全知的第三人稱敘事,由姊夫和姊姊的視角出發,以他者的眼睛揭露英惠的成長歷程。在三人眼中,英惠被視為仇恨、誤解和欲望的產物。
Roger認為這是韓江的高超之處,小說並不是「羅生門式」的敘述,找出誰在說謊,《素食者》的「我」都在敘述他們的真實想法,但不同人物只是借由觀看英惠,以滿足自我的需要或投射,「例如丈夫自覺是個平凡人,所以選了一個平凡的老婆,直至對方忽然做出失控的行為(決定吃素並把雪櫃堛漲蚼馴都棄置);姊夫是個藝術家,從英惠的胎記獲得靈感,因此他眼中的英惠又是不同的形態」。然而歸根究柢,那些都不是真實的英惠,只是人們真誠的偏見:
我跟她結婚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她身上沒有什麼特別的魅力,也找不出什麼特別的缺點。跟可愛、才華、優雅絲毫沾不上邊的性格,對我來說是很舒適自在的。這樣,我就沒有必要為了得到她的芳心而裝作有學問的樣子,也沒有必要為了跟她約會而慌慌張張,更沒有必要跟那些時裝雜誌上的男明星做比較,然後唉聲嘆氣的……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樣,她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
Sabrina指出,韓江並沒有把主角塑造成抗爭者的形象,而是呈現其他人的目光如何看待英惠的「異常」,從中揭示社會的權力關係網如何壓向下一層,如丈夫只把英惠視作組成平凡家庭的一環、姊夫認為她帶來靈感突破創作瓶頸,連親近的姊姊也曾利用英惠避開童年時的家庭暴力,三人都把她視為工具。Sunnie補充,韓江特意不讓英惠發聲(她的聲音僅部分以夢境或對母親的獨白中出現),透過主角的失語,由代表主流的「正常人」主導敘事,營造她可能是失常的感覺,期待讀者最終能反過來「從各種的誤解中,拼湊出她的真實瞬間」。
素食的象徵 變成樹的願望
相對於韓江的其他作品,Sunnie認為《素食者》帶來更大的壓迫感和刺痛感,她曾經讀過一篇韓國大學教授的評論,形容小說是講述「一個人不再是需要殺死其他生命才能生存的動物」。在故事的結局,主角英惠不止想成為素食者,而是成為植物,Sabrina解讀植物狀態的隱喻,是植物不會說話,而語言則是社會關係網的載體,所以成為一棵樹才能遠離這些有形無形的暴力。
Roger則注意到英惠是以顛倒的形態「變成」一棵樹,由始至終都沒有人理解,她為何想以植物的方式生存:「因為人就是要吃肉,傷害其他生命才能存活,但植物只要陽光與水」。也許顛倒就是對社會規範的逆反,當英惠期望犧牲自己、不傷他者,就會被視為不理性和不正常。直至結局英惠仍未被理解,被強行插上胃管餵食,送到了大醫院,故事收束於一個暗魅但似乎予人力量的畫面:
救護車正飛馳在走出築城山的最後一個彎道。有一隻禿鷲模樣的黑鳥,正展翅衝向天空中的烏雲處。夏日的陽光很刺眼,她沒有繼續盯著那隻正扇動著翅膀的大鳥。
她安靜地吸了一口氣。路邊「熊熊燃燒著」的樹木,像無數隻大型猛獸側身而立。她定定地凝視著。像等待回答一般,不,像是在反抗似的, 她的眼神幽暗而強韌。
■延伸閱讀
《素食者》以3個章節〈素食者〉、〈胎記〉和〈樹火〉組成,借主角英惠身邊人的嘴巴和眼睛敘事——他們出於各自考量或限制,傳遞出帶誤導的信息,甚至謊言。直至端倪漸露,才令起初信以為真的讀者,審視自己是否也被偏見蒙蔽,重新思考異常行為背後的原因。3個敘事角度如何拼湊出主角真實的瞬間?詳見下周二(5月13日見報)《星笈中文》「名家並讀」分析。
文:韓祺疇
圖:楊柏賢、法新社、網上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