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院風波 醫界指同意書難盡列風險 教授:手術較新 緊急亦要言明兩情G
【明報專訊】將軍澳醫院醫生懷疑外泄病人資料風波,緣於一宗病人手術後離世的醫療投訴,病人兒子質疑手術前簽署的同意書未有清楚列明手術風險。有熟悉手術程序的醫生認為,手術前的「病人同意書」難列出所有風險,但相信會列明病人有出血風險。有肝膽胰外科教授則指,涉事手術確屬嶄新及高風險,術後併發症發生率約一成,不排除醫生在手術緊急下「講少驉v,但亦應清楚說明兩大情G,即病人術下生存機會及不做手術的影響。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協幹事彭鴻昌認為,醫生及病人家屬看待是否做手術的角度或會不同,可加強提醒醫生從病人家屬角度考慮。
明報記者 陳展棋
案中六旬胰臟癌女病人今年2月在將軍澳醫院接受「胃鏡超聲波穿刺術」後離世,其兒子質疑術前「知情同意書」無列明有「肝臟動脈假性動脈瘤出血」風險、即事主手術後的死因。有不具名的大學肝膽胰外科臨H教授向本報指出,手術併發症發生率視乎病人血壓、有否膽管發炎及腫瘤出血等,「如果身體情G唔ok,侷住『出海』(做手術),咁風險梗係高齱v。他確認今次病人接受的手術較新及高風險,同時稱由於新手術出現併發症會影響統計數據,醫院可能無法再做手術,醫生做新手術時大多「步步為營」。
至於病人同意機制,該教授稱手術前病人一般會獲發手術資料文件,列出所有常見、罕見併發症,同意書則概括手術主要風險、病情替代方案等,惟由於手術種類繁多,或會有公院未必備存所有手術資料文件。麻醉科專科醫生張志偉亦說,相信病人同意書會列出病人出血風險,但「逐條血管篤穿(的風險)都列出」則較困難。
彭鴻昌:手術要多考慮家屬
對於如何再提升病人的手術知情權,該教授稱醫生手術前會「問清楚晒屋企人」,特別是主要決策的家庭成員,但在分秒必爭的手術,亦有可能「講少驉v風險,令病人及家屬所獲資訊有誤差,具體要視乎醫生經驗。他認為即使情G緊急,亦需向家人解釋清楚病人「救得番的機會」及「唔做手術對病人的影響」。
社協幹事彭鴻昌認為,病人決定是否做手術的時間可能倉卒,「有時想搵人問都無人問到」,但認為除非手術要立刻完成,否則應給病人或家屬時間了解風險,讓醫患建立信任關係。彭說,今次家屬觀點是病人的腫瘤病情已穩定,未必要做手術,而醫生則以手術成效及併發症風險高低考慮,兩者角度可能不同,認為可加強提醒醫生從病人及家屬角度考慮手術方案。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