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經濟:盛事經濟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政府於新冠疫後積極爭取盛事落戶香港,2025年暑假迎來多場足球賽事、大型演唱會和人氣動漫特展。文體旅局長羅淑佩2025年9月稱,本港8月招待515萬名旅客,按年增長16%;2025年首8個月累計逾3300萬名旅客訪港,按年增12%。羅淑佩形容8月旅遊業成績「令人鼓舞」,有信心年底可達成全年逾4900萬旅客的目標。
8月底大球場上演的沙特超級盃吸引約8萬名球迷入場。羅淑佩提及香港2025年夏天已迎來曼聯、利物浦、阿仙奴、熱刺及AC米蘭等世界級足球隊訪港,一系列球賽共吸引超過25萬球迷,加上演唱會及文化演出,單日曾錄得內地旅客突破21萬人次,創新冠疫情後新高。羅淑佩強調,盛事經濟效應顯著。政府將繼續爭取更多頂級球隊訪港,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盛事之都地位。
經濟學者李兆波認為,現時旅客較疫前水平仍有距離,加上內地旅客消費力大不如前,不應單以旅客人次衡量旅遊業復蘇進展。他說,政府發展盛事經濟確能吸客,惟盛事有周期,建議政府聚焦吸納高消費客群,「即來到(香港)是會過夜的」,更好發揮盛事經濟效果。
■相關數據
.香港2025年訪港旅客與大型盛事(表)
■基礎知識
Q:什麼是「M」品牌計劃?
A:「M」品牌計劃於2004年設立,旨在鼓勵及協助本地體育總會、私人或非政府機構舉辦更多大型國際體育活動,為社會帶來實質的經濟利益,每項活動資助上限為1500萬元。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2025年8月提出計劃改革方案,將更集中支持世界級水平的「大型體育賽事」,至於屬「表演賽/邀請賽」則限制每半年只資助最多3項。監察和報告機制亦收緊,「M」品牌活動的主辦單位在活動舉行前最多獲發放合資格配對撥款的50%,主辦單位要提交如球員陣容等方案,並要委託獨立的專業機構更有效評估包括入場人次和經濟效益。
Q:發展盛事經濟對香港帶來什麼機遇和挑戰?
A:特區政府透過不同政策鼓勵及支持國際盛事在香港舉行,為香港各行業帶來協同效應。有旅遊業及飲食業代表稱,啟德體育園揭幕後,大型體育盛事及演唱會吸引歐美等地長途客,帶動業界生意。然而,香港發展盛事經濟亦面臨挑戰,例如澳門、台灣、新加坡等周邊地區亦積極推動盛事經濟,香港須確保自身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來吸引旅客。
(主要相關課題:經濟全球化)
(本網圖文均有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至任何印刷品或上載互聯網。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1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