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擬推預製菜國標 食店使用須披露
聚焦食安底線供定義執法 業界料成本增3成
【明報專訊】內地企業家羅永浩大戰連鎖食店西貝的預製菜風波,引發公眾討論餐企經營手法,以及預製菜的安全標準問題。內地傳媒昨披露,由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下稱「國標」)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據稱,有關「國標」將把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製菜,納入信息披露範疇。業界認為將推高多達3成生產成本。
預製菜廣泛存在於內地各大連鎖品牌餐飲企業,特別是商場食肆多有使用,但有關預製菜的國家標準、管理法例尚未出台。據「第一財經」引述參與起草的專家透露,該「國標」草案對預製菜的分類、原料、加工工藝、儲存運輸及檢驗方法作出統一規定,並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劑」等強制性指標。與現行的地方標準相比,國家標準條款更聚焦「食品安全底線」,為監管執法提供依據。
調研:四分一消費者不放心預製菜
中央政法委旗下《法治日報》年初提及,國家衛健委已將預製菜列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立項計劃,組建專項工作組,推進標準制定工作。當前「何為預製菜」的爭議,也將一錘定音。連番炮轟西貝使用預製菜不透明的羅永浩昨日發微博稱:「太好了,萬眾期待!」他重申自己不反對預製菜,但消費者有權知道餐館是否使用了預製菜。艾媒調研數據顯示,近四分一的消費者表示對預製菜「不放心」,超過七成消費者在點餐時,希望清楚知道食材是現做還是預製。
2025產業市場達6000億規模
禁防腐劑升級冷鏈推高成本
內地預製菜行業在2019年前後快速發展,並於2023年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突破6000億元人民幣。
業內人士估計,預製菜「國標」在規管方面,預計還會加強「防腐劑禁令」、「冷鏈升級」的要求,這兩項要求估計會推高15%至30%成本。該人士表示,中小工廠若無法承擔改造費用,或將在「國標」生效後兩年內被併購或退出,而龍頭品牌有望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擴大市佔率。
2024年3月,市監總局、國家衛健委等6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提到預製菜是「以食用農產品及其製品為原料,經工業化預加工製成,加熱或熟製後食用的預包裝菜餚」,預先處理的食品原料不等同於預製菜。
有關規定儘管只是政府文件,但被西貝依據強調旗下分店「沒有一道預製菜」。普通消費者則認為,不是門店廚房現做的就是預製,近年全國各地湧現的預製菜企業、預製菜展會,也把「預處理食材」納入預製菜範疇。
「預處理食材」亦列預製菜展會
目前,中國只有部分地方或民間團體發布預製菜標準。例如預製菜產值第一大省廣東,已出台8項省級地方標準,其中要求在產品名稱上必須標示「預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