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白話﹕潘步釗〈觀.課〉

[2015.05.29] 發表

【明報專訊】1 數十年和教育廝磨耳鬢,觀課經驗實在累百上千,不同年齡階段,會以不同身份坐在課室,原因、目的和期望都不同。當學生的時候,課室觀課是很有趣的事。那年代不流行觀課,課室內難得會多出現一兩個成年人。不過看見老師煞有介事,擺出前所未有的認真,同學間當然一陣熱鬧。到底是年日久遠的事,而且七、八十年代,教師神聖難犯絲毫,課室是老師權操一切的王國,像持家數十年老傭的廚房,一匙一筷,一碗一碟,都成為私家秘藏,不可輕易越雷池半步。

2 到了為人師,我當然知道每次觀課,自己是被觀的對象。行政需要,專業交流,完成教育文憑,無論是甚麼原因,被觀課者總有心理壓力,不過我從來都不會特別為觀課而多作花巧,態度是應該認真,但不宜作假,以免給學生和自己訕笑。我早就明白真正的觀課,在課室之內,也在課室之外。聽聞過一個笑話:老師被觀課後,一位學生氣沖沖的在課室門口拉住他,半罵半疑地說:老師原來你可以教得這麼好,為甚麼平常這樣馬虎?說是笑話其實涼薄了,喜劇背後是十足的悲情!老師以為只在這一節被觀課,努力準備妥當,交出了漂亮的課堂,結果反而被「觀」出許多「節外的課」。

3 當上校長,觀課次數更多,不過都是觀人者。現代教育理論發達,課程改革更令事情變得輕鬆平常。在我工作的學校,規定每位教師每學年至少被觀課一次,也要觀其他同事的課,老傭的廚房徹底開放了,七八十年代的金湯固守,不再存在。課室內,我坐在一角,看著學生和老師,在你們之中,也在你們之外。方方正正的數百尺空間,我是觀人者,也是被觀的對象。教師當然繃緊了神經,在末梢處顫抖,學生呢,相信自己是主角也是一種福份。教育理論近年大談後設認知,強調學習者如何認識、管理、監控主體的學習云云,高深術語落在簡單人生,結論顯淺。成長中的年青人,不會是成年人可以在框框課室的四堵牆壁,觀察總結,然後輕易地寫成定論。

4 對於我,觀課有許多的聯想,是常規工作,也是思考觀察教育的良好時機。每次我坐在課室,看似正襟危坐,其實很多時神思四蕩,早隨窗外微風散到校園角落。觀課可以觀的太多:教師談吐儀容、學生精神態度、課堂氣氛節奏、教學效能、設計、秩序,還有課室的整潔、壁報有沒有更新、黑板屏幕等設備是否已經蒼老得是時候更新。不管是不是理論,我都一股腦兒還給教育學家,而且是專講理論的一派。我只愛問老師:你準備教的都教了嗎,學生學到了沒有?你覺得他們懂不懂,他們有沒有因為課堂太沉悶,正準備轉身遠去;還有重要的是這一節課你快樂嗎、你有滿足感嗎?

5 如果我們一起把視線傾注窗外,教育之外,又是怎樣的目光?在香港,教育不被社會視作專業,甚至教育界中,也有不少持這種看法的同工。究竟,責任該由誰負?一種說法是進教育界的都是次人才,因為在香港,最聰明能幹的青年人,會選擇投身醫生、律師等真正的專業,又或者是「搵真銀」的財經地產界。在香港,教育和專業,是對有名無份的夫妻;教育和名利,對不起,更加是隔岸青山,遠望而不能近即。我在教育界多年,雖然早就清楚和接受名利不在職業回報之內,心中更明白最聰明能幹,而又偏偏喜歡教學的人,還是會選擇去當教師的,而且如果人才的定義,是指對世界有貢獻、有關懷,結果就更不能如此解讀。但教師是一種職業,職業叫人安身立命,換來養妻活兒,也成為建立自我形象的某種憑藉。這種內外交煎,互為滲透的氣餒和自傷,我也要承認,有時確是不容易排遣的。

6 社會不尊重教育界,甚至帶著駁雜的輕視和歪曲,是不爭的事實。像大家如對電影和電視劇的內容認真,就只能注定生氣。印象中許多電影電視劇中的教師角色,都不大可愛,是非不分,怕事又計較,男的一副純種小男人形相,女的則架著粗框黑眼鏡,穿上舊款式西裙,頭頂弄個髻就變成老姑婆形象。偶然出現有熱誠愛心的男女主角,一定是另有專長抱負,或因與父母賭氣,又或是別有任務在身,偶然流落教育界而已。劇情到最後,總是主角要重回自己的世界,一班原來頑劣不堪的學生,覺悟前非,露出不捨的表情,再唱著感動人的歌曲送別。這樣千篇一律的故事和塑造,成為數十年來的老套劇情,但竟看得香港人心安理得,猶如巴士車後的補習天王全身照片,人人知道其中的生硬堆砌,可是大家駕駛車子跟在後面,只會偶然指指點點,嘲諷取笑,卻從來沒有深刻領會其中溢出、踐踏和異化了多少教育有心人的熱情和心力。

7 我常覺得這種輕侮嘲弄,非常值得教育界反思。為甚麼電影電視裡,總有許多嫉惡如仇的勇探,維護正義的律師,仁心妙手的醫生,影視傳媒人數十年來,循環往復地歌頌這些行業的角色,卻對教師如此吝嗇和刻薄。任何影視編劇、導演和監製一定曾經是中、小學生,成長中未必認識多少律師和勇探,醫生也一年見不上幾回,可是他們一定遇過不少老師,而且年年月月的相對,為甚麼到了他們長大後,一筆在手,擁有描繪刻劃的權力時,竟然都得出相近的造像。為人師者,是否應該明白,究竟是社會對我們誤解太深,例如以為大家只懂遊行示威、爭取小班教學來保住飯碗、語文水平不足就反對設置語文基準試,還是當學生畢業時,真的只帶著這樣的僅有回憶離開學校。我們要怎樣做,才可以真正捍衛自己的專業,道德操守、誠信責任和學理熱情,不須每天現著青筋,聲嘶力竭地高呼和尋找,卻自然真實而客觀地存在每天的教育工作,而且展現出自信與雍容。

8 如果我們是被觀的一群,一定不是課室觀課那狹隘的空間和意義……

9 觀人觀事觀教育,一切的哲學都在觀與被觀之間徘徊,誰是主,誰是客。觀人者人恆觀之,「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我在這裡想起卞之琳,把他引進此文,他的詩句自是我夜深窗前的大好月色,我,或許也是把他這道風景送出去的微弱晚風。總之,看和被看都未必可以完全自主,就管不得別人的夢和誰的窗子。這裡有宗教哲學的思考,佛家說:「其心若迷,佛是眾生;其心若悟,眾生是佛」。中西方都在當中沉吟細味,《五燈會元》的「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殊途而同問,想通了你就明白是不是次人才不重要,而且自以為是優等人才的請注意,小心你一咳嗽,就把古今中外的智者都笑掉了牙!

10無論是主是客,觀與被觀,往還答贈相當重要。就像不管是為了行政,還是專業,觀課後要有交流分享,說這是回饋和提升。生命中的悠悠事業,到最後,還是一樣的檢算方法,一生的熱情和期望,我相信總有回饋和答贈的因緣。學生是不是影視編劇不重要,因為教育的世界主客從來模糊,學生寄來一張聖誕卡、學有所成、成家立室,只要知道在其成長中,曾有點滴細雨是自己的心期,已經足夠,正是「半夜燈前十年事,一時和雨到心頭」,至於觀與被觀、誰主誰客,才真是次要。

曾刊於《城市文藝》第八卷

第一期(總第六十三期),2013年2月20日

【學習要點:文化反思——師道】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根據韓愈的說法,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然而,在現今社會,「補習天王」大受歡迎,而著重從教學中培養學生品德的教師卻愈來愈不受學生重視。你認為韓愈的說法是否已不合時宜?

【作家簡介】

潘步釗,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著有散文集《今夜巴黎看不見日落》、《方寸之間》及《邯鄲記》;另有詩集《不老的叮嚀》。現職中學校長。

顧問老師:黃慧琦

圖:資料圖片(模型設計及製作:奇傑創作坊)

更多教育
【明報專訊】魯迅先生說:「自大與好古,也是土人的一個特性。」「土人」即洋人眼中的中國人,也是魯迅先生要批判的「中國人」。若把「土人」改作「士... 詳情
閱讀文言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請看附圖) 詳情
綜合能力﹕生活技能範文
【明報專訊】寫一寫 試以香城中學學生會主席石維覺的身分寫一篇演講辭,內容須綜合同學的兩大反對意見,並闡析舉辦生活工作坊的兩個原因以作回... 詳情
【明報專訊】各位同學: 上期拿中文科作談情說愛的對象,或被嫌肉麻;今次試試變換角度,擁抱親情,望諸君先勿發出噓聲。 金句的母親,... 詳情
風雲人物﹕愛國詩人 屈原
【明報專訊】■我是誰 屈原,名平,戰國時期楚國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也是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為人廉潔正直,眼見國家日漸衰弱,多次勸諫楚懷王,...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