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65歲及以上長者貧窮率約三成,非綜援長者貧窮人口有24.5萬人。
放大
 
政務司長兼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出席扶貧委員會高峰會,公布《2014年本港貧窮情G報告》。
放大
 
特首梁振英
放大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
放大
 
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
放大
 
組織幹事李大成
放大
 
扶貧委員會成員何喜華
放大
 
政務司長兼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
放大
 

其他新聞
人物X概念﹕龐一鳴X生活方式˙反地產霸權 龐一鳴繼續革命
新生活態度
理想社區 不再依賴大財團
概念解碼﹕公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
學生投稿﹕母乳餵哺的支援不足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觀點與角度﹕香港貧窮問題

【明報專訊】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於扶貧委員會高峰會上公布2014年貧窮人口按年減少1萬人,是過去6年新低。但與此同時貧窮長者人數增加、總貧窮差距擴大,引發社會討論政府的扶貧措施究竟是否有效?扶貧應該針對哪些年齡群?跨代貧窮和長者退休保障問題又如何解決?

事件背景

政府在2012年成立扶貧委員會,檢視並探討扶貧的長遠政策方向,2013年9月公布首條官方「貧窮線」,協助了解社會貧窮情G,制訂政策和監察貧窮情G的變化。根據2015年10月官方於扶貧委員會高峰會公布的《2014年本港貧窮情G報告》,2014年在政府政策介入後(恆常現金)的貧窮人口為96萬,按年減1萬人,貧窮率為14.3%,是過去6年新低。不過,65歲及以上的窮長者不跌反增9000人,幾乎每3個長者便有一個窮;反映貧窮「深度」的總貧窮差距增8億至約158億元,即要用過百億才能把貧窮人口拉至高於貧窮線。在職貧窮人口2014年有49.2萬人;非綜援在職貧窮人口有46萬人,當中67%每月工時不少於144小時。會上亦公布2014年「貧窮線」﹕1人戶月入3500元、2人戶月入8500元、3人戶月入1.3萬元、4人戶月入1.64萬元、5人戶月入1.7萬元、6人戶家庭月入1.88萬元。

行政長官梁振英出席扶貧委員會高峰會時表示,政改完成後政府專心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政府籌備2016年第二季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並預留500億元作退休保障,有決心本屆任期處理好貧窮問題。

■評論節錄

◆特首梁振英:

政府扶貧策略有效

梁振英指出,貧窮人口連續第二年跌破100萬,數字是6年來新低,證明政府鼓勵就業的扶貧策略「正確有效」。

˙解讀

特首梁振英點出鼓勵就業為政府的扶貧策略,因為長期實行經濟資助政策,長遠對政府財政帶來沉重壓力。為鼓勵透過就業自助脫貧,政府增加領綜援成年人的工作誘因,包括在關愛基金下試行獎勵計劃,鼓勵身體健全的綜援受助人就業,脫離綜援網。另外,政府也實行「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減輕低收入在職人士往返工作地點的交通費負擔,鼓勵他們入職或持續就業;「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會為符合資格的家庭提供補助;「自力更生支援計劃」則鼓勵15至59歲身體健全的綜援申請人尋找工作,協助他們克服就業障礙,增強受僱能力早日受聘。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認為,至2017年貧窮狀G會有改善,因2016年第二季推行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料貧窮率能減2個百分點。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

年輕單身者貧窮情G惹關注

葉兆輝接受訪問時稱,貧窮人口雖微跌,但總貧窮差距卻增長,反映「窮人少了,(窮人)卻更窮」。政府在制訂貧窮政策時,不應單純看住戶人數,應分析貧窮戶各人的年齡及特徵,重點幫助較貧困的單親家庭及年輕人。他認為貧窮人口「減少到,算係咁」,但年輕單身人士的貧窮深度加深,且整體失業率高。

˙解讀

葉兆輝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助理黃浩傑曾撰文指出,青年貧窮問題值得關注,當中原因與自負盈虧的專上課程(即副學士、文憑和高級文憑課程)有荓K切關係。由於這些課程質素、社會認可程度無助提升年輕人的收入水平,不一定能銜接學位課程,卻學費甚高。他們認為社會需要認真為年輕人提供高素質和技術的培訓,助年輕人脫貧。

葉兆輝亦曾撰文關注「在職貧窮」(working poor)。根據樂施會資料,在職貧窮是指任何人擁有工作但收入未能應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開支。不同國家對「在職貧窮」的界定方法各異,多指在過去一年已就業至少7個月,薪金卻低於入息中位數60%以下人士。

《2014年本港貧窮情G報告》指出,政策介入後2014年非綜援在職貧窮戶的數目輕微下降,由2013年的14.08萬戶減至13.62萬戶,共約46萬人。當中超過一半有兒童,超過八成只有1名成員工作,平均要撫養1.9個家庭成員,連同自己即要供養2.9人,有兒童住戶的撫養比例更高達2.2名,負擔沉重。政府又發現政策介入後,在職貧窮的貧窮率減幅僅兩個百分點,顯示他們受惠於其他痡`現金福利的金額相對較少。

在職貧窮問題除影響就業的家庭成員,也會影響下一代,造成跨代貧窮(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因為貧窮父母無法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或局限子女的成長發展,令貧窮問題惡性循環,延續至下一代。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兒童權利關注會的《2014年民間兒童權利專員報告》批評,政府扶貧政策緩慢,低下階層家庭未能脫貧,本港跨代貧窮問題只會惡化下去。報告指2013年全港有約100萬18歲以下兒童,當中近25萬生活在貧窮線下,其中約3萬兒童更蝸居於板間房、茤迮打c劣環境。報告亦指出綜援金額、學生資助及學費減免額及範圍不足以應付兒童生活及教育所需;家庭節衣縮食也未能令子女三餐溫飽。對於特別弱勢的兒童,如居於板間房、茤苤B新移民或學習障礙兒童等,政府支援嚴重不足,令其發展更落後及面對更多問題。

◆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

政府扶貧無甚作為

羅致光認為過去一年政府扶貧工作無甚作為,但由於勞動市場需要聘請更多人手,對低收入組群有幫助,強調市民不要只看數字或向政府施壓派錢。政府應「長遠扶貧」,提升貧窮人士的經濟能力。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大成:

政府玩弄數字

李大成認為貧窮人口減少幅度不多,而政府所提交的扶貧報告無目標、無承擔、無對策,覺得政府只是在玩弄數字,沒有為長遠扶貧計劃。

˙解讀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及多個民間團體在「扶貧高峰會」過後批評政府的扶貧措施中,大部分都是現金津助式的短期政策,認為是忽略住屋、教育等社會問題,另外亦欠缺針對幫助的組群,有必要在長遠政策做出更完善的計劃。立法會議員梁耀忠亦斥政府玩「數字遊戲」,投入大量現金扶貧只換來貧窮人口3年間由102萬減至96萬。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2014年就施政報告發表意見,認為香港的貧窮問題一直非常嚴重,以零散措施難以解決不同貧窮問題,政府必須制定長遠扶貧藍圖和策略,就各組群訂立減貧目標,例如為基層家庭一年一檢最低工資、關注租住私樓基層家庭的房屋需要、輔助有需要的青年進入職場及持續就業、改革退休保障制度以確保清貧長者基本生活需要、支援殘疾人士就業並改善綜援制度及協助少數族裔使用必要的公共和社會服務等。

◆扶貧委員會成員何喜華:

退休保障才能解決貧窮問題

何喜華認為通過經濟發展不能解決貧窮,必先透過福利政策及財富再分配,以至退休保障解決問題。他期望2015年底政府就全民退保方案,詳細列出資金來源及有否需要供款等細節,讓市民表態。

政務司長兼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

貧窮人口會再升 對全民退保有保留

林鄭月娥形容設定貧窮線是「破天荒舉措」,但貧窮線有一定局限,例如在統計學上貧窮人口永遠存在、可能誇大本港貧窮情G。但她料貧窮人口會隨退休長者人口的增長而上升,但對全民退保有保留。

˙解讀

據《2014年本港貧窮情G報告》,長者貧窮人口增9000人至29.4萬人,三成長者為貧窮人口。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解釋,貧窮線只計收入無計資產,長者大多沒收入,容易被列入「貧窮人士」,推高長者貧窮人口。她稱政府調查發現,八成長者受惠於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齡津貼等社會保障,而約24.5萬沒有領取綜援的貧窮長者中,58.5%表示沒有經濟需要,報稱「有經濟需要」僅14.2%。不過她亦同意「長者貧窮和退休保障是息息相關的」。特首梁振英亦明言「退休保障問題不可迴避」,將於今年12月就退休保障問題諮詢公眾6個月。

退休保障是一種社會福利制度,以稅收和工作人口的供款,為到退休年齡的長者無條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工作人口與退休人口的比例、社會的經濟增長等將影響制度的可行性。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2014年受政府委託,研究並設計全民退休保障方案,建議由僱員、僱主及政府三方供款的每月3000元「全民年老金」方案。不過林鄭月娥指出政府對全民退休保障(universal retirement protection)有很大保留,因為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或分配公共資源的平等性,以至政府的福利理念都與「全民退保」有衝突,不過仍會諮詢公眾。周永新則認為政府既然有立場不推全民退保,年底諮詢應提交確實的退保計劃。身兼扶貧委員會委員的立法會議員馮檢基估計,最快要到2016年9月才有具體退保方案,但本屆政府任期到時只剩不足一年,批評政府欺騙港人,「特首本來在競選政綱說會處理」。

 
 
今日相關新聞
觀點與角度﹕香港貧窮問題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