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英研究所 跟世衛標準 醫專助內地培訓救災隊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於2013年設救災醫療隊最低標準指引,確保醫療隊有一定水平。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專)轄下的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道主義和衝突應對研究所合作,按世衛指引,於今年9月到內地福州,培訓國家級衛生應急隊。
海地地震救災混亂 災民枉截肢
曼徹斯特大學人道主義和衝突應對研究所副總監Tony Redmond教授接受訪問時說,2010年海地大地震有大批醫療隊前往當地救災,惟部分隊伍缺乏經驗,面對不少災區的病人完全沒有醫療紀錄,「病人不知道誰是他們的醫生」,難以跟進病人個案。當時災民的截肢率差異很大,部分達四成多,惟沒有醫療紀錄,難以斷定是否必須截肢,而事後發現很多手術非由外科醫生操刀,「如果你不是外科醫生,不應做外科手術」。
醫專轄下的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總監林楚釗亦說,當年海地大地震救災混亂,更有不合規格的醫療隊,令部分災民不必要地被截肢,事後亦無跟進,令災民受傷害。另過去曾有團隊沒帶發電機,反要向災民取電,認為團隊要達一定標準才出隊救援,「不要再為災區帶來額外負擔」。
規格分三級 出發前登記便利調配
世衛汲取海地地震及之前的救災經驗,於2010年設立「全球應急醫療隊」名冊,提倡為醫療隊設最低標準才可出發救災,至2013年設立相關指引,按隊伍的人手及設備分為三類﹕類型一主要處理普通門診病人;類型二可處理基本手術;類型三可處理更複雜的手術(見表)。
林楚釗解釋,醫療隊設備及人手「五花八門」,若須依靠災區當地部門為他們作評估及分類,對當地造成負擔;若團隊預先按世衛指引分類,則有助災區協調隊伍。目前已有70多個地區的醫療隊提出申請,另有6隊已獲批,其中上海隊伍獲批為類型二醫療隊。
Redmond說,世衛更增設網上系統,供醫療隊出發前預先登記自己所屬類型及可提供的設備,按此分配他們到災區不同位置,亦可避免同一類型的隊伍集中在同一地區。有關系統首次於2015年尼泊爾地震應用。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服務部高級項目協調主任潘曉怡說,該會是人道救援組織,希望可保持靈活性,暫未按指引向世衛登記,但有與世衛商討額外機制協助救災。該會為方便災區救援,會上報醫療隊所屬的類型。無國界醫生表(香港)發言人表示,一直審視全球應急醫療隊名冊的登記制度,以及相關程序對組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