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華埠發展 團體憂特色消失
抗議變身高檔社區趕走長者

[2017.02.05] 發表
近20名關注華埠發展的市民參加昨日抗議。(張伶銖攝)
鄧國輝擔心華埠以後更不像華埠。(張伶銖攝)
華埠行動小組的梁泳詩(左)與馮淑儀(右)製作漫畫招牌,要求市府「停止吞吃華埠」,藉此諷刺溫市府。

【明報專訊】唐人街關注組與華埠行動小組等20多名成員,昨日到「華埠經濟振興及發展政策檢討」公眾說明會場進行抗議,反對華埠發展成高消費地區。示威團體又指市府去年舉辦的說明會,未以信件通知華埠附近的華裔居民,後來經過居民反對,才在昨日補辦一場同時附加中英文解說的說明會。

唐人街關注組的鄧國輝指出,溫市政府去年10月即針對「華埠振興政策檢討」舉辦說明會,他認為市府有意避開華人的注意,並未寄發郵件通知華埠附近溫市中心東端的居民,所以兩次的說明會只有80人表達意見。

他說,關注組後來向溫市府要求另外再辦說明會,且要求市府在說明會之前應如對待其他重大社區政策一樣,對可能受影響的市民發出說明會通知。

雖然市府答應要求並於昨日補辦中英文的說明會,但就他所知,住在士達孔拿公園(Strathcona Park)附近的耆英住宅住客,均沒有收到相關通知。

參加抗議的劉太指出,看到華埠興建愈來愈多高層柏文,但並無足夠的社會房屋,她希望政府能夠對耆英提供廉租屋,以不超過每月收入或福利30%的租金即能入住。

抗議市民萬玲玲則說,華埠應該是一個允許華裔文化能夠永久保存的一個中心,而不是讓發展商可以任意在此建高樓,謀求其商業利益的地方。她認為,華埠的發展計劃在高度和寬度上應該設限,同時也應能彰顯華人的文化特色。

華埠關注小組的馮淑儀則說,該小組非常擔心華埠新發展的柏文單位太過昂貴,已不是原居華埠或附近的居民能夠負擔,原來住華埠的居民,早晚會被迫遷至華埠以外的地方居住,加速華埠特色的消失。

昨日的抗議活動亦得到一些非華裔人士的支持,在溫市中心東端工作的Katelyn Siggelkow是其中之一。她表示,雖然她不懂說中文,但卻因為經常在華埠出入,認識很多朋友居住在附近,她知道許多耆英對將來能否繼續住華埠感到擔心,因此她認為應該聲援抗議,要求市府重視華埠居民的聲音。

鄧國輝說,華埠新發展的大樓低層商舖,幾乎都是西人或是非華人的商家,若放任情況繼續發展,他擔心有天華埠無法再以「華埠」(Chinatown)為名,而改成「多元文化埠」。

更多社區消息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