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20年過去,香港經歷不少風雨,杜大偉認為本港仍有國際公司總部樞紐的優勢,地位難以取代,但未來的工作機會主要來自中國大陸,籲港人北望神州,勿將眼光局限在本地。(馮凱鍵攝)
放大
 

其他新聞
「暖男計」事主手機被舉報垃圾電話 誣衊「妓女」「勾引人老公」 疑似「中介男」所為
運房局:高鐵延誤或拖慢北環線
新巴城巴司機加薪3.55% 追溯至元旦
饒戈平﹕一地兩檢料參考深圳灣
沙中線撥款未表決 下周四大會讓路財會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香港的優勢》作者 指港地位難取代 杜大偉﹕港人勿只茞揚輕

【明報專訊】回歸20年來,香港經濟屢受衝擊,同時內地經濟過去10多年迅速發展,反觀香港看似停滯不前,東方之珠光芒漸褪。曾任《金融時報》駐港特派員兼《香港的優勢》(The Hong Kong Advantage)一書其中一名作者杜大偉卻認為,香港是不少國際公司的總部樞紐,以及成千上萬內地新興公司的基地,地位難以取代,但未來的工作機會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港人不應將眼光局限在香港。

明報記者 曾映妹

現為香港亞太經合組織貿易政策研究機構(Hong Kong-APEC Trade Policy Group)執行董事的杜大偉(David Dodwell),曾任《金融時報》駐港特派員,回歸前,他與另外兩名熟悉亞洲經濟的專家合著《香港的優勢》。杜大偉1976年加入《金融時報》,主要在倫敦負責亞洲金融的報道,1984年調派香港工作,1988年返回倫敦總部。1994年杜大偉再到香港,在貿發局研究香港與珠三角的關係。1995年,他感到外界對香港形勢有誤解,遂與兩名專家整理資料,回應相關議題,1997年初完成整理出書。

指港低迷20年 失對內地優越感

《香港的優勢》一書分析了當時香港經濟的強項和弱點,回望過去,杜大偉說當初很多預測沒錯,但沒有預料回歸後,香港經濟受到連串打擊,如亞洲金融風暴、SARS及金融海嘯等,「1950至90年代是香港最輝煌的時刻,但回歸後經濟飽受打擊,人們對前景失去信心,低迷情G20年來未見改善,港人的收入現仍停留在90年代水平,物價卻不停上升」。

「港位置沒變 昔服務歐美企業今華企」

「香港經濟低迷時,內地卻迅速發展。」杜大偉說,1980年代的港人回內地,「會覺得自己是皇帝,很富有,並可以為內地造就機會」。但現在情G不同,很多內地人近年富起來,接受過高等教育,「他們聰明又能幹,又有不少新企業抬頭,善用香港低稅收、簡易手續的優勢,在港成立公司」。

杜大偉解釋,香港不止是一個金融服務中心,其長處是作為國際企業的總部樞紐,因本港的法律、金融及會計服務完善,很多海外公司在香港開設總部,同時帶動本地市場。但2008年金融海嘯後,歐美國家經濟低迷,內地經濟卻迅速發展,很多企業在香港開設公司,善用本港的優勢作邁向全球化的踏板,「香港的位置沒變,只是由以前主要以歐美企業為主,現轉為內地企業居多」。

籲港人調整心態 中央振興港經濟

杜大偉說港人失去優越感時,內地人富有起來,更來港旅遊及營商,港人覺得「港地被入侵」,故激發仇富及厭惡內地人的情緒。他認為「港人要接受這些改變,調節心態迎接不同地方的人,包括內地人;因中國是一個國家,與他們合作對香港有益」;重申香港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金融或旅遊服務中心。近年有港人高呼香港獨立,杜大偉說﹕「這些想法不可行,港人對中國反感,源自中國政治上一些不好的形象,如六四事件等,20年來中國亦嘗試重建港人的信心,但仍未見成效,可算其政策的失敗。」他呼籲北京先致力振興香港經濟,改善市民生活,或有機會改變港人對中國的看法。

 
 
今日相關新聞
《香港的優勢》作者 指港地位難取代 杜大偉﹕港人勿只茞揚輕
理解港人仇富 稱如70年代英國
台灣新聞局前駐港代表 稱港是兩岸橋樑 江素惠﹕盼京在港開一扇窗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