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5.15
    星期一

港首個太空實驗 誘發變異改良大豆 先培植更強共生新菌 隨天舟六號升空

[2023.05.15] 發表
中大團隊研究的大豆固氮菌株「根瘤菌」上周由天舟六號帶上太空做實驗。中大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暨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下一步計劃將隴魒t列大豆(圖左)帶上太空。(賴俊傑攝)
今次隨「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載升空的是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中大研究團隊會比對「根瘤菌」在太空艙內艙外變化,另一方面篩選有應用價值的新根瘤菌。(賴俊傑攝)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團隊研究的大豆固氮菌株「根瘤菌」上周三(10日)隨「天舟六號」升空,成為本港首個在太空做空間搭載實驗的農業研究項目。研究人員表示,期望透過「航天育種」技術培育出更具抗逆能力的新根瘤菌,下一步會將與內地研發的大豆升上太空,培育出更優良的大豆新品種,豐富國家戰略性農業種質資源。

變異率高 可短時間製造優良種質

中大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暨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表示,大豆源自中國,有5000年種植及食用歷史,但目前有八成大豆來自進口,而糧食安全基因重要,大豆提供全世界70%的蛋白質及28%植物油來源,戰略上對於中國的發展很重要。團隊今次實驗是利用「航天育種」技術,透過生物自身的基因組序列在空間條件下發生改變,沒有外源基因的導入,變異率高,短時間內可造出具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種質資源。

根瘤菌固定土壤中氮氣 供大豆使用

研究團隊早前將根瘤菌送上太空,利用空間搭載開展空間誘變和空間生物學研究,探索根瘤菌在空間特殊環境下的變化。林漢明解釋,根瘤菌是細菌類別之一,能與豆科植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並將氮氣固定到土壤中供植物使用。他說,會透過艙內及艙外實驗對比,以了解在太空中重要共生菌的變化,從而篩選有應用價值的「根瘤菌」新菌株,可提升固氮效率。

林漢明說,固氮效率十分重要,待根瘤菌材料從太空帶返地面,團隊會進一步研究,如能提升菌株的抗逆力和固氮效率,便可以擴大根瘤菌的應用範圍,減少化學氮肥的使用,改良土壤條件。

下一步送大豆上太空 研基因誘變原理

林漢明及其團隊研究大豆超過25年,曾育成3種耐鹽耐旱的大豆新品種「隴黃1、隴黃2、隴黃3」。林表示,下一步計劃將隴魒t列帶上太空做實驗,觀察大豆在太空環境誘發的變化。他說,返航後團隊將對種子進行精密基因組檢測,並全面分析表徵變化,以了解大豆種子在太空環境下的誘變原理,期望為農業技術創新帶來突破。

他說,天舟六號會留在太空半年,「其實(航天員)在太空上不用去幫大豆做什麼工作,就是大豆升上去,直接降下來就可以了,不需要有人動它」,到將來天舟七號升空時,太空六號航天員便會帶樣本回來,前後預計6至8個月,「天舟每半年上太空,所以未來真的有很多機會做很多實驗」。

明報記者

更多港聞
撐區議會改革 建制派集119萬人聯署
【明報專訊】政府早前公布區議會改革方案,由建制派成立的「香港各界撐完善地區治理大聯盟」(大聯盟)昨日宣布,截至前晚8時共收集到119萬個簽名...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國會轄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上周發表報告,批評《港區國安法》,點名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等29名曾處理國安相... 詳情
【明報專訊】有立法會議員日前稱,近年政府稅收現壓力,未來多項大型基建上馬,例如交椅洲人工島,關注如何確保不影響政府信貸評級。財政司長陳茂波昨... 詳情
庇護30年情 盼改世人目光 蕙媽媽拓工藝 展學員潛能
【明報專訊】帶蚞ン外出派傳單,甫上巴士各人分開坐,卻迎來周遭奇異目光,不少人不願坐在學員旁邊,蕙姑娘把一切看在眼內,暗忖「為何你們咁驚?會... 詳情
【明報專訊】落戶元朗朗屏h34年的基督教懷智服務處朗藝坊,許多智障或殘疾學員早於1990年代加入。時至今日,該庇護工場有45%學員已屆50歲...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