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砌拼圖 淺酌多運動
減中風失智等腦疾病風險
【明報專訊】最新研究發現,調整生活方式可以幫助同時降低罹患中風、失智(俗稱「癡呆」)症或晚年憂鬱症等腦部疾病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風險因素從高血壓到孤獨不等,即使只處理其中一個,也有助於處理其他一些風險因素。舉例來說,騎腳踏車可以增加人的體能,同時可幫助降低高膽固醇和高血壓,這些也是風險因素。
麥馬士達大學列文森(Anthony Levinson)教授專門研究人體大腦,他表示研究結果說明,有多少這類狀況是可以預防的。「到2050年,單是癡呆症患者的人數預計就會增加3倍。因此在人口和公共健康層面上,我認為我們能夠降低風險真的很重要。」
龐大社交網路對大腦有益
這項研究顯示,如果能夠減少這些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最少可阻止或減緩60%的中風、45%的癡呆症和35%的晚年憂鬱症。
這項新研究的研究人員從2000至2023年間發表的59項研究報告中取得資料,以建立風險因素清單,結果發現有4種因素可降低罹患腦部疾病的風險,包括:定期進行認知訓練活動(例如閱讀或砌拼圖)、中度或高度的體能活動、覺得生活有目標;以及低至中度的酒精攝取量(每天飲用少於1杯,比飲用1至3杯有更大益處)。
與此同時,研究員還發現了11個與風險增加有關的因素,包括:高血壓、腎病、吸煙、高血糖、睡眠不佳或睡眠中斷、體重指數高、聽力損失、抑鬱症狀、一般壓力或緊張的生活事件、疼痛及高膽固醇。
研究人員建議在飲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堅果、魚類和乳製品,可降腦部疾病風險;而多吃紅肉、含糖飲料、糖果和多鹽,則會增加風險。此外,龐大的社交網路對大腦有益,而孤獨或孤立則對大腦有害。
多倫多大學醫療網絡(UHN)的血管神經科醫生皮庫拉(Aleksandra Pikula)表示,改變生活方式以改善健康,永遠都不會太晚,但最好的結果是在中年時,也就是40多歲和50多歲時,開始減少風險因素。
列文森表示,中風、癡呆症和晚年憂鬱症有許多共同的風險因素,這3種疾病中的一種患者,往往會在日後發生另一種疾病。其中癡呆症是由小型中風引發的,因為中風會殺害部分腦組織。
雖然因果關係不是很清楚,但導致這3種疾病的其中一個基本線索,可能是血管受損,影響血液流向腦部,最危險的因素是高血壓。
皮庫拉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隱形殺手,許多人在高血壓出現嚴重問題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