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資助計劃3億元批予10項目 助錄音生成會議紀錄加快研發
【明報專訊】獲政府撥款30億元成立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開展大半年,截至今年6月底批出共3億元資助予10個項目。數碼港昨舉行分享會,由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研發的「香港音聲基座大模型」是獲資助項目之一,當中可以處理錄音並生成會議紀錄的「港會通」已於政府使用。郭稱,如沒有數碼港的資助計劃,發展大模型時間將會慢3個月至半年。
港會通懂兩文三語 政府採用
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推出的「香港音聲基座大模型」,包括早前公布的「港話通」,以及可以撰寫會議紀錄的「港會通」。郭毅可表示,目前會議紀錄精準度介乎88%至95%,視乎不同場景,「港會通」目前已投放於政府使用,系統能懂兩文三語。郭稱系統可處理廣東話、普通話及英文三語混集場景,提供服務予政府時系統詞庫亦可識別專業名詞。
至於理大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楊紅霞研發的多個醫療人工智能(AI)大模型,則與本港伊利沙伯醫院,以及內地3間醫院醫生合作測試平台。她指醫療等專業領域涉及不少本地數據,這些數據不能上傳及公開,認為未來趨勢是建立GPU需求較低、去中心化的大模型,希望於數據量需求較多、較複雜的癌症治療試用。她舉例大模型可提升癌症穿刺成功率,及因應病情調節放射治療能量。
理大醫療AI模型試治癌
郭毅可稱,參與資助計劃下,大模型研發可以快約3個月至半年,希望讓各行各業市民更快體會AI。楊紅霞稱希望超算中心及資助計劃,可為本港帶來「深層次人工智能」的領先新技術。
數碼港人工智能應用總監霍露明表示,資助計劃為期3年,截至今年6月底已資助3億元並批出10個項目,範疇包括大語言模型、新材料、合成生物學,以及醫學大模型。她稱成功申請包括大學、研發中心及政府部門等,亦已有商業化公司成功申請案例。審批項目方面,她說會考慮科研團隊及技術是否應用於本港,以及技術應用的廣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