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中大醫院10年 實踐私營醫療改革 馮康:私院增透明度 須配合套餐收費
【明報專訊】掌舵中大醫院10年的行政總裁馮康今天卸任,回顧多年來一直實踐私營醫療改革,包括力推套餐式收費,他稱過程困難,但亦取得突破。對於政府近年增加介入私營醫療市場,他指單靠私營市場難自律,改革必須由政府協調。他相信政府擬明年就提高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透明度提出的立法草案複雜、困難度高,認為需配合套餐式收費實施,並改善目前私院與保險公司結算模式。他亦指單靠增加收費透明度未足以加強市民選擇,倡議政府審視自願醫保設計。
明報記者 陳展棋 楊晨
本身是小兒外科醫生的馮康,1991年加入醫管局,2002年任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及威爾斯親王醫院行政總監,直至2013年退休,兩年後走到同樣位於新界東的中大醫院開荒,成為首任行政總裁。馮康當時稱要為市民提供可負擔私營服務,當醫療改革「先行者」。
直至10年後的今天「再卸任」,私營醫療市場再將迎來變化。事因政府繼早年推出「提高私家醫院收費透明度先導計劃」,再計劃明年提交規例草案加強私營醫療服務收費透明度,包括要求私院就病房、藥費等基本服務項目收費,以及自願醫保手術表中近470個項目設立收費表,另規定如病人接受指明治療及程序,私院事前須提供收費預算;同時規定呈報收費統計數據。
保險結算方式亦需改革
馮康接受本報專訪表明支持政府立法方向,但亦有憂慮,指如470個手術項目,以及藥費、病H等基本治療項目「散收收」,逐格以按項收費列出,單是該院藥物已有過千種,難以對病人比較服務有幫助,「個信息係過度透明,變毊T得好死,同埋最主要問題係對消費者有無幫助,鰣茖M策上做選擇,邊個醫生、邊間醫院,其實未必有幫助」,倡新政策需要與套餐式收費配合推行。
病人層面以外,馮康稱目前該院與保險公司結算時仍未能完全匹配套餐式收費運作模式。他說現時仍需將收費拆件予保險公司,「如唔拆開佢唔識睇……如無數據拆分佢]唔做」。他稱新冠疫情後保險公司對套餐接受程度有改善,但仍需要過程。他認為保險公司應按個案收費結算(case payment),醫院及保險程序才能互相對位,「好似玩Lego可以箍得埋」。
套餐如提供協議 價錢預早講清楚
一系列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改革可為私院病人帶來什麼改變?馮承認單是提高收費透明度,不足以加強市民選擇,也應加強市民保險保障。他指出,目前自願醫保標準計劃會出現賠付不足,而當保險公司申請賠付比例過高,亦可能導致客人需要加保費,甚至保險公司直接將產品重整對焦高端客,令中產難以受惠。他倡再審視自願醫保設計(見另稿),規管醫保數據令醫保更標準化。
由開院至今均提倡套餐、定價式收費,馮康指當中會面對困難,亦需自行摸索方向,但認為從中取得突破,該院目前套餐佔服務比例逾五成。對於外界質疑套餐收費,包括較按項收費昂貴等,他強調套餐就如為病人提供協議,除急症室及複雜手術較難推行外,可減少醫療不確定性,「保到幾多一早講清楚……病人收費唔會10萬變90萬」。
私營市場難自律 需政府協調
醫院啟用以來,不論疫情以至私營醫療改革,均與政府政策互相呼應。馮康直言醫院及保險公司牟利的同時,需維持合理價格,而商業市場無法自律,需要政府從中協調,「如果有政府成套政策,更加大規模,整體系統才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