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憂賽事勞民傷財 本地小商舖未必得益
【明報專訊】距離2026世界盃開幕不足一年,雖然有人為溫哥華舉辦國際級賽事感到期待,但也有專家擔憂舉辦世界盃有潛在負面影響,不但勞民傷財,完賽後能留下的好處更難以預測。
西門菲莎大學(SFU)城市規劃學者霍爾登(Meg Holden)指出,溫哥華未有真正將這項盛事打造為社區共同參與的機會,反而將社區排除在外,為了迎合國際足協(FIFA)的期望,只吸引特定類型的旅客。
霍爾登的擔憂源自一份長達98頁的文件,當中詳細說明溫市府與FIFA簽訂的2026世界盃承辦協議條款,該文件因為獨立記者麥金(Bob Mackin)的法律訴訟而在上月中「解禁」。
溫哥華和多倫多將作為加拿大代表城市,共同承辦明年6月11日至7月19日期間世界盃部分賽事,雖然溫哥華的卑詩體育館只承辦7場賽事,但一撮人擔憂活動為社區帶來的影響。
根據相關文件,溫市府必須在比賽前一日及賽事當日,在距離卑詩體育館兩公里範圍內實施管控區,並須覆蓋或移除區內任何廣告及商業標誌。協議還規定,管控區內公開銷售的食物、飲品、球迷商品、紀念品或類似產品,都必須遵從FIFA指引。
溫哥華世界盃主辦委員會回應查詢時表示,設立管控區是為了防止未經授權的行銷活動,確保FIFA的知識產權受到保護,並澄清屆時不會要求區內商家停止營業。
此外,協議寫明管控區內的城市美化工作要盡可能讓溫哥華變得更具吸引力,並實施交通管制。霍爾登對此十分擔憂,因管控區包括溫市中心東端,有可能令無家可歸者的生活變得更困難。
溫市議員麥嘉信(Mike Klassen)表明市政府不會驅逐任何人,包括市中心東端居民,「我希望市府可以支援市中心居民的需要,但同時確保成千上萬從全球各地到來的球迷,來到了溫哥華時可以看到城市的吸引之處。」
委員會稱正與區內主要企業合作盡量減少干擾,未來一年會加強與商戶、持份者及居民聯繫。
霍爾登認為市府可考慮仿傚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做法,舉辦一場公投,讓市民有機會表達對大型賽事的期待和擔憂,「在賽事完結後可留下什麼好處?足球是很好的文化載體,但是否真的能在明年及未來數年於溫哥華看到這些好處?」
根據協議,比賽場館、警力、營運及保安等額外成本由主辦城市承擔,估計溫市舉辦支出為5.32至6.24億元,其中部分由省府承擔。
美國俄勒岡太平洋大學政治學教授博伊科夫(Jules Boykoff)認為溫市居民應高度關注賽事所帶來的影響,「像世界盃或奧運等體育盛事,往往讓社會上層受益,卻犧牲承辦城市的工人階級利益。」
省府估計在2026至2031年間,約有100萬名省外旅客因世界盃到訪溫哥華,並帶來額外10億元旅遊消費。博伊科夫曾撰寫6本關於奧運會對主辦城市影響的書,發現通常是大型贊助商賺取額外利益,而非本地小商舖,「多個城市的主辦成本都在上升,小商家會面臨真正的財政壓力。」
美國芝加哥在2018年退出申辦世界盃比賽,理由是覺得FIFA未能提供足夠細節說明當地居民將受到什麼程度的影響。魁省滿地可亦在2021年表示因缺乏省府支持而撤回申辦。
博伊科夫表示,世界盃可為主辦組織帶來巨額財富,FIFA在2019至2022年間收入超過75億美元。有公關公司估計2026世界盃可為FIFA帶來過百億元進帳,根據與市政府的協議,門票銷售與贊助收入歸FIFA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