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前半數有焦慮症狀
由林夕填詞、陳奕迅主唱的金曲Shall We Talk,曾療癒大眾的心靈,惟兩人先後飽受焦慮症煎熬。其中陳奕迅早前在演唱會紀錄片中,自爆因無窮無盡的壓力,對自己演出要求嚴苛,錯一粒音也會發脾氣,無法控制一些莫名而來的緊張,最終確診焦慮症。
研究顯示,焦慮症患者的死亡率較一般人高,有自殺行為的人在自殺前1周,有一半都有焦慮症狀。然而焦慮是正常情緒反應,每個人面對壓力、陌生環境或未知情G時,都會擔心、驚慌、恐懼;出現心跳急促、坐立不安、肌肉繃緊、失眠等身體反應。怎樣才算是患上焦慮症?
文:林康民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在《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中被歸類為一組精神疾病,定義為持續、過度、不合理的焦慮、恐懼或擔憂,而這些情緒會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造成困擾。
廣泛焦慮症屬焦慮症一種 易混淆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煒指出,焦慮症是一個統稱,有多種分類,當中包括廣泛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簡稱GAD)、驚恐症(panic disorder,詳見「知多齱v)、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及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等;很多人把廣泛焦慮症直接稱呼為焦慮症,容易混淆。
DSM-5對廣泛焦慮症(GAD)的診斷標準包括:
1.在日常生活中有過度焦慮和擔憂,且持續至少6個月
2.感到難以控制這些焦慮和擔憂的情緒
3.伴隨茼雂3項下列症狀:坐立不安、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易怒、肌肉緊張、睡眠障礙
4.對患者的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造成顯著影響
林煒引述瑞典國家病歷研究,有自殺行為的人在自殺前1周,有一半都有焦慮症狀;而有焦慮症狀的患者亦較易有嚴重的抑鬱病徵、濫藥頻率、失眠等。所以當出現上述情G,應及早求醫。GAD確診需要精神科醫生或臨H心理學家專業評估,專家會運用DSM-5或《國際疾病分類》(ICD-11)等診斷標準,亦通過與患者訪談,留意臨H症狀,使用心理評估工具,以及排除其他身體疾病可能來判斷。林煒指出,由於各種焦慮症的症狀相似,容易混淆,宜找精神科醫生或臨H心理學家評估,迅速診斷並安排適當治療,以防病情惡化。
生理、心理、環境因素互動結果
林煒表示,GAD暫時未有確切成因,但是醫學界普遍相信是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互相影響而引起。生理因素如腦部內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失衡、基因遺傳傾向(例如有家族史)、濫用藥物等;環境影響如童年時被虐待;心理因素如容易焦慮的性格、負面情緒等,另外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抑鬱症等也會增加患GAD的風險。
臨H心理學家梁重皿補充,各種焦慮症的成因,是多個因素的互動結果,包括先天因素如家族遺傳基因,腦部結構功能異常(例如掌管恐懼區域的杏仁核過度活躍,掌管情緒調節的前額葉功能減弱,腦部物質例如血清素的傳遞失調);加上後天因素及處境,包括人際關係、父母離婚、親友離世、童年創傷、過度要求完美、負面及災難化思維、孤獨感、學業和工作上的競爭及比較等;不同因素催化下,因而形成焦慮症。
肌肉疼痛 腸胃不適 有逃避行為
至於病徵,林煒及梁重皿均表示,GAD與其他各種焦慮症病徵相似,包括過度焦慮、持續恐懼、忐忑不安、容易疲倦、暴躁、集中力變差、肌肉疼痛、失眠、腸胃不適、心跳加促、冒汗手震、有逃避行為,以及對日常生活或工作上的瑣碎事宜都擔憂不已等。患者大部分時間覺得焦慮及緊張,難以放鬆。
藥物、心理治療 糾正歪曲思維
治療焦慮症,藥物處方及心理治療是不二法門,可分開或同時採用。在藥物治療上,林煒指出由於該症成因跟腦部傳導物質血清素的不平衡有關,所以會處方例如血清素調節劑(SSRI)及新一代藥物(如SNRI)等。
心理治療方面,梁重皿指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糾正患者歪曲的思維;暴露療法讓患者在安全環境中,逐漸接觸讓他們恐懼或焦慮的情境、物體或想法,以減少恐懼反應;靜觀訓練(mindfulness),又稱正念訓練,透過專注於當下,培養對自身感受,訓練患者不受雜亂和焦慮思維所影響及深陷當中。梁重皿補充,在心理治療上,與患者傾談是主要的溝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