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母女遊客談購物:當年感威水 vs. 淘寶較平
近年訪港旅客消費模式如何改變?不妨聽聽兩代人的說法。
「中學時期就羨慕家境好的同學穿港產牛仔褲。」家住廣州的張女士回憶,2000年前後她的月薪為1500元(人民幣,下同),首次來港旅行便豪擲數月積蓄購買SONY相機與黃金首飾,「過年時向親戚展示,大家都覺得『香港貨很威水』」。她至今仍覺得驕傲,「畢竟當時別人都沒有,只有我才有」。
張女士女兒鍾小姐則稱,現今來港主要為買衣服和尋找美食。她認為香港確有內地少見的款式,但她通常會「拍照識圖」在淘寶尋找同款,「結果淘寶通常便宜得多」。她笑言,自己與母親當年來港時年齡相若,「不過我可不敢這樣一擲千金」。她補充,雖然香港遊對她的吸引力仍大,但通常會即日返程,「為什麼要在香港過夜?跨境巴士來回很方便」。
內地旅客消費趨保守,旅行社及旅遊團領隊首當其衝。領隊Michelle稱,現時來港遊客早已不如疫情前多,今年甚至較去年更少,「跟團遊與自由行結合」成新趨勢。她表示,「買奢侈品就更少見,最受歡迎的旅行手信是曲奇餅」。內地旅行社華迅旅遊員工王勇軍稱,多數香港團旅客會選擇最低收費只百多元的一日或兩日團,而逾3日旅遊團因住宿成本高,價格動輒上千元,報名人數明顯偏少。
儘管整體消費收縮,旅客來港仍有購物需求。廣東遊客嚴小姐專程為手遊《戀與製作人》與旅發局合作推出的打卡路線來港,依照小紅書攻略為角色公仔拍照留念。談及購物計劃,她稱:「大多數廣東人應該仍會有『香港保健品效力比內地好』的堅持。」為保證質素,會親身來港為家人「代購」保健品。來自上海的Vivi則每年暑假都會來港旅行,她表示,香港購物價格相較內地仍具優勢,且購物氛圍更濃厚,「看到喜歡的就會買,其他時間會去小眾景點、嘗試本地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