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年代:港天文台:歐洲內地AI模式齊參考
【明報專訊】香港天文台近年開始參考人工智能(AI)氣象預報模型,初步顯示AI模型對未來10天大尺度天氣形勢的預報表現,已達到、甚至略優於傳統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
天文台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天文台於2023年中開始試驗實時運行AI天氣預報模式,現時有參考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人工智能預報系統(AIFS)、內地的「風烏」大模型、「伏羲」大模型、華為雲「盤古」大模型等AI模式。
6月15日,天文台發表文章回顧熱帶氣旋「蝴蝶」,提到ECMWF的傳統電腦模式和美國傳統模式預測蝴蝶會採取距離香港較近的路徑靠近華南,而AI模式如AIFS模式和伏羲模式,則預測蝴蝶會採取較為偏西及距離香港較遠的路徑,結果顯示AI預測更準確。到本月初吹襲台灣的丹娜絲,天文台稱,AI模式比傳統電腦模式更早捕捉到丹娜絲路徑的變化,能預測丹娜絲會在南海東北部徘徊及「直角轉彎」。
天文台指出,AI模式利用過去長時間收集的大量天氣數據,通過機器學習方法(例如人工神經網絡演算法)訓練大模型,完成後AI天氣預報模式較傳統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更快得出預報結果。天文台的初步統計分析顯示,人工智能天氣預報模型對未來10天大尺度天氣形勢的預報表現,已經達到、甚至略優於傳統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而熱帶氣旋的路徑預報誤差也比傳統預報模式較小。
「AI傾向低估熱帶氣旋強度」
不過,天文台承認,AI模式在預報的應用上仍然面對挑戰及限制。當前的AI天氣預報模式僅可提供部分氣象要素,亦傾向低估熱帶氣旋的強度。此外,極端天氣過去出現次數不多,打破歷史紀錄的極端天氣事件更未有機會輸入AI模式作訓練,因此AI模式預測極端天氣事件能力仍有待驗證。
至於未來應用,天文台透露正應用AI技術自行研發預報系統,以及與本地大學交流合作,開發更先進的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演算法。
(香港天文台/耶魯環境學院)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