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放緩,真的是因為政府辣招所致?還是市場到了自然調節的時期?以烈治文山市為例,單看5月份首三個星期的數字,獨立屋只有73間成交,較去年同期的216間少66%。二百萬以上的貴價樓交投量所佔比重較4月同期少,佔14%(4月份佔31%)。鎮屋銷情亦同樣錄得下跌,往年5月首三星期有59間交易,今年只錄得24宗交易,銷售量下調59%。整體二手交投量比去年同期下跌三分之二,但售價仍按年增長三分一。

以超低叫價博收視無效
有緊貼市場走勢的讀者或會發現,最近一些售盤在公眾網站的標價朝令夕改,叫價時高時低。除了小部分是業主期望過高,未能適應市場轉變之外,大部分原因是搶 Offer 銷售形式沒之前盛行,很多業主於開標日得不到目標價格而不肯交易,最後唯有寫上真實心理價位,希望遇到合適買家。
烈市有鎮屋售盤於4月底初次上市時,希望以搶 Offer 方式出售,叫價$79萬,一星期後開標,買家出手未能達至業主預期售價,於是更改叫價為$115萬,等了兩星期,再減價至$108萬,一星期過後,決定再一次標低價搶 Offer,今次叫價$99萬。待售時間前後超過一個月,直至截稿前仍未到開標日,希望房屋業主最終能以理想價錢出售。
買家樂見業主理性開價
在房源增加的情況下,銷售模式亦有所改變。近年樓價不斷戲劇性飆升,有時連賣方地產代理都難以預計最終成交價,所以故意開出奇低叫價,務求吸引買家於開標日出現,越多人越好,刻意製造熾熱競投氣氛。
其實大部分買家早對搶Offer模式有意見,沒有一個買家會希望自己「陪跑」,奈何當時市場一面倒屬於「賣方市場」,要買屋的就只能無奈接受遊戲規則。但當市場出現調整,買家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都不會去「搶」,所以現時很多業主亦寧願理性開價以配合市場環境。
市場調整屬正常現象
市場出現降溫現象,如果想「快人一步,理想達到」,無論是賣家或準買家,都需要作出相應準備。業主要有心理準備,預留足夠時間放售物業,期望要根據市場實況來調整,最緊要和自己的地產代理有足夠溝通,因為現時只有最具競爭力的售盤才能跑出。
對於準買家來說,現時房屋選擇比之前多,搶至天價成交的例子越見越少,有時甚至有議價空間,此「買家優勢」絕對是近年少見,鼓勵有意置業人士或投資者可以把握此良機入市。
對於樓市急促暴升後出現調整,個人認為乃屬正常現象,如果繼續瘋狂上漲才真正令人擔憂;對於調整期的長短,每個人看法不一樣,但按照過往市場經驗,每次下調後出現的回彈(Bounce Back)升幅,都會超越上一個週期,這亦能解析為何很多同行都認為市場出現適當調整,反而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