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置業頻道
 
 
           
 
 
 
 
 
 
授勛華裔則師鄭景明 拆解溫哥華「玻璃之城」港人兩個半鐘掃光樓花惹投訴 2023 / 04 / 11 

近年在「AABB」效應下(救生艇計劃),許多香港人移居加拿大, 包括不少畢業生沒多久的年輕人。他們或對加拿大零認識,只是約 莫聽過溫哥華同多倫多這兩個香港明星聚居的城市。究竟應該在哪 個城市落腳,是這批新移民苦苦思量的難題。有人為了工作機會挑 選多倫多,亦有人喜歡有山有海一程飛機就返到香港的溫哥華。
曾獲頒加拿大勛章(Order of Canada)的知名華裔建築師鄭景明 (James),「香港仔」出身、70年代由美國移居溫市、有份打造溫 哥華現代城市景觀的大師如何評價溫市的城市規劃。
對歷史、中國文化、風水素有研究的James,剖析了溫哥華「玻璃 之城」的建築理念、唐人街衰落的原因、90年代港資如何撐起溫哥 華,希望助一眾新移民「溫故知今」。
為何溫哥華有個別名叫「玻璃之城(Glass City)」?「因為這邊的天氣經常是陰天。」James被譽為「溫哥華主義」的重要推 手之一,由1978年創辦自己的「則樓」開始,經他手的玻璃幕牆住宅大樓無數,造就溫哥華今日獨特的天際線。現在多倫多 如雨後春筍出現的落地玻璃Condo建築,James亦笑言:「多倫多抄我們!」
溫哥華主義 城規國際模範生
「溫哥華主義」代表了一種城市規劃的 概念和精神。重視大自然、商住共融、以公 共交通為先,宜居、有利步行,即使有高密 度的住宅,但樓宇之間最少有80呎距離,高 瘦的大樓,確保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在城 區遊走,幾乎是步行到哪處都可以飽覽到雪 山景色。正如溫市官方所言,「溫哥華主義 意指許多公園、可步行的街道和公共空間, 以及可持續的交通形式。」
在溫市中心, 步行4 0 分鐘, 或乘搭 Skytrain二十分鐘,就來到James的建築行辦 公室,位於地勢稍高的一座矮層建築,旁邊 是開揚的大面積公園,前方朝北,遠望又見 雪山。James說,落地玻璃的住宅設計,一 來是為了觀景,「譬如我是向住個雪山的, 我當然是想個玻璃由地下到天花,我日日對 住個海景,對住個山,不知幾舒服。」
落地玻璃二來就是為了採光,「向北就 差不多永遠都沒有陽光直接曬入間屋,有些 人就頂不順,覺得吸收不到維他命D。所以 中國人以前在大陸,不論景色有多美,都一 定要向南,就是一定要吸收到陽光。」但一 座大廈,總會有向北的,「所以我們作為則 師,就要想辦法去做補救,譬如利用反照效 果,將陽光反射入屋。」
建築手法 提升靚觀景單位
他說,一個單位,有景沒景,價錢可以相 差至少30%,所以作為則師亦需要想盡辦法 從設計角度出發,提高靚景單位數目,其中 一個手法是”Stagger”,即錯落有致的設 計。這種手法透過交錯排列的方式,創造出 豐富的層次感和視覺效果,使建築物更加富 有變化和趣味性。此外,還可以優化建築物 的空間利用和自然采光效果,提高建築物的 舒適性和功能性。
James在香港出世,家族向來是讀書世 家,有親人為國父孫中山同學;亦有人為慈 禧太后的中醫師,亦有親人為建築師,曾到 故宮、天壇測量,他因此自小受中國文化和 歷史故事的熏陶,自言愛讀金庸小說,成為 他曰後實踐建築事業的重要養份。
他70年代在香港中學畢業後,前往美國華 盛頓大學攻讀建築學,後來到溫哥華自立門 戶執業四十幾年,見證住溫哥華的變化,當 然少不了親歷香港移民如何「帶旺」整個城 市。他還分享了一則關於香港李氏家族進軍 溫哥華地產市場的故事。「(以前)是香港 人買起這邊的condo。」
80年代港人 兩個半鐘掃清樓花
「溫哥華以前同整個加拿大一樣,都是 地大人稀,根本不用擠在一起。我初初70年 代來溫哥華,沒有condo,只有apartment。 當時全個北美都只有兩種住宅,一種是獨立 屋,另一種就是apartment,是收租的。」 「有種說法是有錢就買獨立屋,沒錢就租住 apartment,根本沒有condo的。」
然而,隨着人口增長,於是溫市亦出現 了容許購置的condo,「巧合遇上香港移民 潮。」他形容,condo的發展,由李嘉誠家族有份帶動,「我是親身經歷,有份造成 的。」
事緣在1980年代,他接觸到一位香港移 民,為對方做住宅項目。對方有意在溫哥華 開發地產,James後來物色了一塊地推薦給 他,最後由對方的兒子、當時只有24歲的許 知仁(Terry Hui)買了。而許知仁正是李嘉 誠的大仔李澤鉅(Victor Li)的朋友, 李 澤鉅後來加入一同發展這塊地。許知仁現時 正是協平世博(Concord Pacific)的CEO。
「適逢1980年代溫哥華剛剛通過一條法 例,准許開發商開售樓花。Victor就話, 那我拿回香港賣就行了。結果不到兩個半 小時全數賣光。」James續指,在頭一啖湯 Cambridge Garden大獲成功之後,李許二人 於是雄心勃勃。打算在另一塊地同樣照板 煮碗。但這次不同的是,這個項目已經獲 批,有200多本地人人申請排「等候名單」 (Waiting List),因此嚷成風波。
「以前西人不懂買樓花,他們只會留位, 即是指有興趣買,但未付錢。但那時剛剛 通過法例,容許開發商收取不作退還的訂 金。」李許於是又跑到香港賣,同樣被港人 掃清光。這次就惹來在waiting list排隊的西 人反對,「他們就去City Hall 嘈,話不公 道,指你在加拿大賺錢,但又不賣給加拿大 人。最後搞到Victor要去City Hall道歉。」
後來,當局立例要求所有項目必須在全世 界一起開賣,不可以只在香港賣,平息了這 次風波。然而,80年代尾開始,尤其是1986的世博會之後,李嘉誠兩年後買了70公頃位 於Downtown的世博園地,有城規專家直言, 這單交易自此完全改變了溫哥華的面貌。
「香港人帶旺晒整個溫哥華,李嘉誠之 後,李兆基又來,鄭裕彤又來,個個有錢佬 都在這裡買東西,搞到啲地產升得好快。那 時的人在唐人街開鋪頭就搵好多錢,因為好 多香港人在這邊。」James回想起90年代起溫 市高樓平地爆起的歲月。自此溫市的樓市同 樣爆升,而唐人街的人氣卻開始由盛轉衰。
今日踏進華埠,古色古香的建築仍在, 然而打開門做生意的不多,人流相當稀疏, 一街之隔更是露宿者、毒友聚集的東區, 本地朋友直言即使是白日,亦不敢經過East Hasting Street。「唐人街其中一個沒落的 原因就是沒住宅支持。」James解釋。
唐人街 由盛轉衰背後
他多次強調,一個健康的社區,不能只得 商業,「唐人街以前有好多餐館,譬如有金 菊園、nightclub — 有好多東西在那裏的, 好旺㗎。於是有些人就不捨得建住宅,但我那時已經同城市規劃的人講,你商業一定要 有住宅支持,冇住宅,遲早靠啲人揸車去, 唔掂架。」他說後來加上唐人街沒位泊車, 政府又趁唐人街不出聲將社會房屋設在唐人 街,於是衍生後來的社會亂象。
另一個華埠於是「迅速補位」應運而生, 跟溫市相隔不到15公里的Richmond市漸漸取 代唐人街,成為華人生活、工作的重鎮。根 據官方2021年數據,Richmond 逾20萬人口 當中,接近十萬有華人背景,佔近半人口, 比得上大多區的萬錦市。
儘管今日的唐人街看似衰頹,James提 到,有不少有心人正打算將唐人街搞返 「活」,其中一人是Vancouver Chinatown Foundation的創辦人兼主席李佩珍(Carol Lee)。她是第二代在溫哥華「土生」的華 人,爸爸是地產企業家兼UBC大學前校監李 亮漢(Robert Lee)。
他極力推薦對早期華人在溫哥華的艱辛歲 月感興趣的,可前往由李佩珍策劃的華埠掌 故館(Chinatown Storytelling Centre)參觀。

 
相 關 文 章
[金頁專題] 關稅未殺到建材先起價50% 裝修師傅為保飯碗不敢加價 (2025 / 05 / 01)
[金頁專題] 百年老字號Hudson's Bay清盤 原址改建住宅區供3,400伙入住 (2025 / 05 / 01)
[金頁專題] 新「反恐屏障」現聯合車站 毫無美感令市中心變廢墟 (2025 / 05 / 01)
[金頁特寫] 萬錦各社區 配套齊備 樓房各住所需 (2025 / 05 / 01)
[金頁專題] 經濟差罪不在關稅 學者:買樓發達天荒夜譚 (2025 / 04 / 24)
 
 
     
 
 
 
 
 
 
  地產特寫     置業資訊
 
  時事話題 | 金頁專題 | 新盤面面觀 | 商場透視 | 金頁特寫
   
  地產字典 | 網上資訊 | 家居保險 | 置業概覽 | 市場脈搏
  安居指南     經紀索引
 
  命轉乾坤 | 法律講場 | 登堂入室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廣告刊登     幫 助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Ming Pao Daily News Web Channel Series - Gold Property Channel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Tel.: (416) 321-0088         Fax: (416) 321-9663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