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看房,是不是總跟印度買家(大家口中的「三哥」)“狹路相逢”?
出價狠、動作快、還特別會抱團——到底他們靠什麼招式在多倫多橫掃房源?

今天Kin一次拆給你聽:5大“印度流”投資玩法(我額外加了2個新觀察點),讓你既能借鑑,也能避坑。
1.短線多次套利:快進快出、不戀戰
做法:抓市場低谷撿便宜,高點立刻賣掉。
多倫多例子:TRREB數據顯示,2023-2024年Scarborough、Oshawa一帶的低價區房子,印度買家平均持有期14-18個月就拋售,比全市均值短三分之一。
風險:利率若突然跳,接盤難度暴增;稅務(買賣差價增值稅)也要算清。
2.家族抱團買:多人上產權,貸款力爆棚
4-6個親友共同申請貸款,年收入瞬間翻倍。
陽春例子:Brampton一處獨立屋,去年由5位表兄弟聯名買下,合計年薪$48萬,可批出近200萬貸款。
提示:合夥必簽律師協議——退場條款、出租收益分配都要寫死,免得後期鬧掰。

Kin Wong
First Class Realty
First Class Realty
3.「破屋翻新+隔租」:自己動手省成本(舊招)
地下室隔兩套、閣樓再隔一間,一屋多租。
市政雷點:Brampton/Scarborough已提高違規隔租罰款至$25,000/間;消防+停車位稽查也更嚴。
正確姿勢:先申請二套單位(second-suite)permit,再裝修出租,合規才長久。
4.新觀察-A:精準配“租客需求型”戶型
印度裔建房/翻新時很少按自己審美,只看本地年輕家庭想要什麼。
例子:在Whitby投資區,三哥開發商大量蓋1,600-1,800呎一層平房,3-4臥室、附車庫——正好對應周邊Tech園區通勤族的需求;轉手速度比華人偏愛的3,000+呎大屋更快。
啟示:投資房選戶型,先研究租客/買家輪廓,而不是先想自己住不住得爽。
5.新觀察-B:數位化搶盤,秒殺時間差
印度年輕買家非常依賴Reddit、Discord 群、WhatsApp社區,第一時間獲取暗盤/價降通知。
2024Humber College一份調查:超68% 南亞首購族表示“出價前會在Telegram群組即時詢價討論”,遠高於華人(32%)。
提示:想搶熱門盤,別只盯MLS,學他們用社群+自動爬價工具(HouseSigma App 提醒)把反應時間壓到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