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因多次批評聯邦政府及左翼團體的「惹火人物」佐敦彼得森 (Jordan Peterson)早前宣佈,已搬離多倫多這個是非之地,並坦言留在多倫多社區變得「不舒服」。
同一時間,他將位於西頓村 (Seaton Village)的五房豪宅,標價兩百二十萬出售。根稱,自月初上市以來,不少買家買表現出濃厚興趣。
有地產經紀指,220萬加元的價格就其大小和地理位置而言偏高,不過屋內「展廳級」的裝修、周到的佈局、完善的健身設施,加上西頓村一直深入中產成功人士追捧,令它物有所值。預期房產在短期內可以超叫價賣出。

這位備受爭議的心理學家和政治評論員去年年底明確表示,他計劃搬到美國去,當時他在女兒米哈伊拉·富勒 (Mikhaila Fuller)的播客中透露,「只要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取得成功,如果你還有理智的話,你就會搬到美國!」他續指,「因為這裡(美國)的一切都容易得多,你不會受到太多的困擾。」言談之間,透露出對加國的種種不滿。
他又指決定離開的原因是他與安省心理學家學會的爭論。由於他反對自由黨提出的《網絡傷害法案》以及對多倫多地區教育局等當地機構的不滿,他諷刺多倫多地區教育局「可能是北美最覺醒(woke)的機構」。
由於他政治立場鮮明,令他「在自己的社區裡,比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更不受歡迎,真的。」
據了解,他和家人在鳳凰城附近(具體來說是亞利桑那州天堂谷)購買了價值約5000萬美元的房地產,並在那裡設立了「彼得森學院總部」。

信奉「生活即理念實踐」
至於他位於西頓村 (Seaton Village)的五房豪宅,無論外型與屋內設計,都可以說極具彼得森風格,鮮明大膽的設計及裝潢,正如他本人一樣令人愛恨分明。
評論認為,彼得森的家反映出「生活即理念實踐」的思維。設計上毫不妥協地回應他對於 秩序、傳統、神話與西方文明價值 的堅持。這棟房屋不僅是一處住所,更像一件未完成的藝術作品,一場公開的心理剖析。
有經紀表示客人都被它匠心獨運的設計所吸引,「多倫多高端半獨立式住宅的價格通常在呎價$900至$1,400之間;這楝房產符合高端的特徵。至於它是否「物有所值」取決於買家的重視因素:卓越的設計、社區魅力以及即買即住的舒適體驗——但代價是佔地面積較小。」
「說實話,這是一棟經過大修的房子,非常整潔,同時非常狹窄……但裡面有很多有趣的室內設計和建築師的靈光一閃。」他總結。

由名室內設計師2019年翻修
這棟半獨立式住宅面向街道,外觀樸素,但內部空間卻十分寬敞,提供約1,500至2,000平方呎的空間。最大賣點是開放式主樓層,明亮、現代的客廳配有整合式照明和壁爐,可通往寬敞的廚房中島和用餐區,採光極佳並與後院露台相連。
彼得森和他的家人自1999年以來就住在這裡,而著名室內設計師Shelley Kirsch於2019年主導了翻新工程,採用流暢的線條、優質的材料以及乾淨、無地毯的美感。
雖然大屋只有約2000呎,但由於設計師善用空間,屋內竟可間隔出五間光線充足的臥室,而其中兩間更設有私人陽台。
樓上家庭辦公室設有大窗戶,可俯瞰鬱鬱蔥蔥的綠地,非常適合這位心理學大師專注工作或學習。
三樓的主套房是閣樓式的,舒適宜人,配有裸露的木材、高高的天花板、帶木爐的書房——就像一個令人放鬆的城市小屋。
下層的健康套房設有加熱地板、兩間額外的臥室和一間紅外線桑拿房,所有這些都與寧靜的後院相連。

屋內陳列大量畫作與雕塑
從他自己的YouTube影片及訪問報導,亦可一窺這間大屋巧妙的佈置。全屋幾乎每個房間都擁有高大的書架,藏書數千冊,包括心理學、哲學、神話學、歷史與文學書籍。有一面高至天花板的書牆搭配伸縮木梯,讓整體氛圍宛如私人圖書館或舊式英倫書房(即哈利波特那種)。
他拍攝大部份YouTube影片的地方,是一間閣樓書房。內裡設有深色木質書櫃、皮椅、攝影燈具及電腦器材。背景常可見畫作與雕塑,有心理學主題或宗教象徵,如聖喬治屠龍、天使等。這些形象鮮明的陳列品,為整個書房注入靈氣。
這些擺放有多件象徵性很強的雕像包括西方古典神話雕塑(赫剌克勒斯、邁達斯王等)、宗教聖像(聖母子、基督受難等)及人類原型象徵(蛇、龍、樹等),部分畫作來自現代藝術家,也有親人創作或收藏品。

全屋走哥德式與古典英倫混搭風
整間房屋裝修風格偏向哥德式與古典英倫混搭。室內以深紅木為主體建材,牆身、地板及書櫃皆使用實木打造,視覺沉穩、觸感厚實。與當下流行的極簡或北歐風格形成鮮明對比,他的審美選擇更像一種有意識的「逆流」:強調歷史厚度、文明遺產與心靈秩序。
壁爐上方安裝了一幅《聖喬治屠龍》的仿古油畫,象徵克服混亂的英雄旅程。而窗簾採用厚重天鵝絨材質,深酒紅或靛紫色調壓低光線,增添神秘與冥想氛圍。
吊燈與壁燈多為黃銅材質,燈罩仿舊,風格近似19世紀書房照明。同時,屋內採用大量實木地板、復古地毯、皮革與銅製燈具。色彩偏向赭紅、深褐、墨綠,營造溫暖但略帶沉重的氣氛。

《網路傷害法案》成居美導火線
佐敦彼得森是一位加拿大心理學家、作家和公共知識分子,在2010年代末享譽全球。他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文化、政治和言論自由的看法,是加拿大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生十二法則:混亂的解藥》(2018 年),一直是全球暢銷書。
多年來,他一直批評「覺醒文化」、激進女性主義以及他所謂的「文化馬克思主義」,同時批評加拿大政府和文化正在變得「反對言論自由」。去年,他嚴厲批評了加拿大的《網路傷害法案》(C-63 號法案),稱其是一條通往「威權主義」的道路。
由於他在網路上的出位言論(包括投訴「不漂亮」、身形虎背熊腰的模特兒),安省心理學家學會(他的執照頒發機構)曾命令他參加社交媒體「再教育」課程,認為他的發文不專業,可能會損害該行業的聲譽。
對不少加拿大人來說,他的談吐和粉絲群加劇了分歧和網路騷擾。離開,對他和多倫多而言,也許是雙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