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清晨,登打士西街上,一輛笨重的綠色垃圾車緩緩駛過。這輛垃圾車一半停在路邊,一半停在路上。在它後面,一輛送貨貨車並排停車。同時間,幾部單車在兩車之間穿梭。在附近的麵包店外,顧客們正因繞著街區找車位而煩躁。
這樣的場景在多倫多每天都會上演。雖然我們很少人會停下來思考,但這些垃圾車的大小卻悄無聲息地決定很多小商店的存亡。它們決定著十字路口的設計,人行道的寬度,露台的位置,甚至一家小商店為了騰出讓垃圾車「調頭」的路面而犧牲多少地面空間。
有研究調查了目前位於登打士街Dufferin和Brock之間的67家店面,如果依照現行法規重建,新建築物要預留大車轉彎及調頭的道路空間,最後只會剩下約23個零售單位,即失去6成(44家)商店。

對於多倫多很多舊街小店來說,他們已經面臨著租金上漲、大型連鎖店的競爭以及網購的壓力,但原來像垃圾收集這樣「平凡」的事情,竟也成了他們生意上的巨大障礙,一切的核心正是城市垃圾車的龐大體型。
19世紀的街道難容納12公尺垃圾車
多倫多的垃圾收集系統嚴重依賴大型後裝式和前裝式垃圾車,許多卡車長達12公尺。這些卡車專為高效設計,一次運行即可為數十戶家庭或商店提供服務。但多市很多老街區,早在垃圾車,甚至是汽車成為主流之前就已經建成,要容納這些龐然大物並不容易。
在皇后西街,一輛卡車在裝垃圾時可能會堵塞兩側車道。在學院街,卡車在停放的車輛之間穿梭通常需要倒車進入路口。在肯辛頓市場商店後面的巷道裡,卡車有時甚至無法擠進去。
「這是城市的基礎設施跟不上公用發展,」加拿大建築與建築設計協會 (CAHP)會員,建築師Mitchell May解釋說。「多倫多的街道網格是19世紀的,而這類大型垃圾車是21世紀為郊區道路設計的。當這兩者相遇時,就會產生衝突——擁堵、噪音,以及對當地企業的干擾。」
垃圾車的「霸權」不僅僅是帶來不便,它重塑了小型零售業的經濟格局。

停車位及店面因道路規劃消失
長期以來,停車位一直是社區商業的生命線。即使在市中心,顧客可以漫步或騎自行車去咖啡館,但到超市「入貸」或到五金店買雜貨的人往往依賴附近的停車位。每當垃圾車佔用路邊停車位,或每當城市重新設計街道以符合大型車輛轉彎及三點式調頭時,停車位就會減少。
多倫多停車管理局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市中心已拆除了數十個路邊停車位,以改善卡車通行或創建裝卸區。數字不多,但對於咖啡館、理髮店和乾洗店來說,每個停車位的消失都意味著更少的衝動來店消費。
「人們會想,『我試著進去,但沒有地方停車,』」Mitchell說。「他們會去五分鐘車程外的大商場、連鎖店。久而久之,小店該如何與之競爭?」
這種情況並非多倫多獨有。在溫哥華,商業大道沿線的店主也對卡車裝卸區佔用停車位的情況表示了類似的擔憂。但多倫多對超大型垃圾車的依賴加劇了這種緊張局勢。

城市規劃只為效率忽略人
多倫多垃圾車系統背後的邏輯很簡單:更少的行程意味著更低的成本。一輛大型垃圾車可以運載兩、三輛小型車輛的垃圾。這種效率使得這座人口三百萬的龐大城市能夠負擔得起垃圾收集費用。
但城市有效率並不代表交通也有效率。每輛在主要道路上隆隆駛過的垃圾車,留下的不僅僅是被壓實的垃圾,它還會在路面上留下裂縫、更長的交通擁堵以及因不耐煩而離去的潛在客人。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隱形補貼,」Mitchell說。「城市通過使用大型垃圾車節省了資金,但成本轉嫁給了小企業和社區。」

各大城市懂「因時制宜」
其他加拿大城市也嘗試了不同的模式:滿地可採用混合垃圾車隊,小型車輛服務人口密集的地區(如Plateau、Old Port),大型卡車則負責郊區路線;哈利法克斯在街道狹窄的歷史街區部署中小型側裝卡車;即使是擁有更寬闊大道的渥太華,也嘗試在拜沃德市場(ByWard Market)使用不同尺寸的卡車,以緩解交通擁堵。
如果放諸國際,多倫多看起來更像一個異類。在東京,垃圾收集使用小型卡車,這些卡車可以在小巷中輕鬆行駛;在巴黎,小型電動車可以在狹窄的林蔭大道上行駛。在許多歐洲城市,垃圾甚至在核心區域使用拖車拖走或地下管道系統收集。
以上方法不僅解決了空間限制問題,也符合更廣泛的環境目標。小型車輛或電動車可以減少排放和噪音,使街道更加舒適,令街道兩旁的商店更具吸引力。
相比之下,多倫多則基本上統一使用大型卡車,因為維持多元化的車隊會使調度複雜化並增加成本。但批評者認為,這種一刀切的模式忽略了城市街景的多樣性。
「多倫多不同於旺市,你不可能讓同一輛40英尺長的卡車沿著央街開到肯辛頓的巷道,」經常帶客人到市中心睇樓的經紀Alvin說。「感覺就像你明明需要一把螺絲批,但卻想用鎚仔完成所有工程。」

小型卡車或電動卡車成良方
多倫多對大型垃圾車的依賴其實是從三十年前開始。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多市的垃圾收集工作是分散的,小型承包商使用小型車輛,可以輕鬆覆蓋狹窄的街道和巷道。市政官員在1990年代開始整合服務,以降低成本並規範營運。
這種轉變在街道寬闊、地塊寬敞的郊區社區中是合理的。但市中心和內郊區已經非常密集,有狹窄的商業街和中世紀的多單元建築。當購買更大的垃圾車來提高效率時,未有考慮實際的運營難題。
到21世紀初,垃圾車隊伍單程能夠運載數噸垃圾。城市設計師很快意識到,必須拓寬交叉路口、調整路緣坡度並擴大裝卸區。不少曾經以步行交通和街頭零售為生的大街變得要「滿足」12公尺卡車的需求。
小型卡車或電動卡車可以解決問題,同時保持核心區域的垃圾收集效率。然而,改造該系統需要資金和周詳的規劃,但至今未見市府有相關的討論或諮詢。
低層Condo居民受罪
大型卡車除了會擾亂小店生意之外,還會帶來其他影響。例如道路磨損,較重的車輛對路面的壓力比普通汽車大得多,需要頻繁重鋪路面和維護。同時,行人和騎車人的安全受威脅,較高的駕駛室和較大的轉彎半徑會造成盲點。即使安裝了側護板和後視鏡,碰撞事故仍然會發生。
當然,還有嘈音問題。多倫多禁止「不合理噪音」,但全市的垃圾收集依賴於清晨的收集。「很多買了市中心Condo的客人都會抱怨,早上5點垃圾桶叮噹作響。以我所知,有些Condo的法團甚至向市府投訴,但對於附近的餐廳及小商舖而言,在狹窄的街區,如果不是清晨這種非繁忙時段,就很容易因人多車多而錯過收集時間,因此市府也不能在時間上協調。」Alvin說。
他補充,「垃圾日那天,有時候Condo的居民,要繞過垃圾桶才能進出。反正每次垃圾車來了,現場一片混亂。」這種情況會否令低層的Condo,特別是朝向垃圾收集處的單位特別難賣?他指影響一定有,「但具體價錢可以壓低多少因情況而定,如果你有需要,可以試試從低市價15%-20%開始試試。不過現在市中心Condo價跌存貨多,老實說,如果你想買,沒必要為了便宜那一點點,去忍受每星期一次的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