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置業頻道
 
 
           
 
 
 
 
 
 
買方經紀俹簁 買樓差價大 玩死新移民 2025 / 09 / 25 

「俹簁者,作事苟且而不精細也。」買樓是人生大事,若買家遇著經紀做事俹簁,在多倫多這個規則繁複、暗藏陷阱的樓市,小則交易告吹,白白耗費心力;重則觸及違約條款,被賣方追究責任,不單買不到樓,還要白白蝕掉訂金。
今夏剛取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分的Rachel,就親身撞上了這些陷阱。她發現,經紀在建議她落Offer之前,根本沒有做過CMA(Comparative Market Analysis),出價既無根據亦欠缺依循,令她感覺自己像被「耍」一樣。多倫多的交易雖然要逐項列明驗樓、貸款、交吉日等條件,看似「公平」,但賣方和經紀往往用「低開高收」策略吸引買家,再設限推高成交價。更誇張的是,經紀還建議她同時向兩個物業落Offer,以為能增加成功率,卻可能同時被接納,資金壓力大增,甚至觸發違約。對新移民來說,一旦信錯俹簁經紀,便極易墮入價差陷阱,後果不堪設想。
同時下兩張Offer或致兩難局面
Rachel回憶,當時她與經紀曾經討論,將看過的樓盤「排優先次序」,逐一評估後再決定落哪一個Offer。不過,為了同時追擊首選與次選,經紀一度建議她在等待首選盤Present Offer的期間,先向次選盤亦遞交一張Offer。
對此,地產經紀Belle Wu態度鮮明。她認為買家經紀若沒有先做好CMA,只懂叫買家「同時落兩個Offer」,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Offer的本質就是合約,即使附帶條件,一旦兩邊同時被賣方接納,買家便可能在同一時段內被要求繳付訂金。若臨時撤回其一,賣方有權追究違約責任,不僅令買家陷入法律風險,亦可能引發無謂的糾紛。
Belle Wu
Brokerage of Power 7 Realty
更務實的問題則在於資金排程。假設每宗交易都需繳付5%訂金,兩間物業就等於要短時間內動用過十萬元的流動資金,對大部分買家的財務穩定性都是沉重負擔。Belle的建議是保持紀律,有秩序地逐一談判,先用CMA分析和條件設計鎖定首選,若首選不成,再推進次選,避免因「雙線作戰」而令自己陷入被動。
她指「把關與翻譯」是自己在交易中的定位。所謂把關,是利用專業工具和流程,為買家擋下不必要的風險;而翻譯,則是把複雜的市場訊號與物業細節轉化為買家能夠決策的資訊。這包括:用近期成交數據翻譯物業價值、用條件設計翻譯潛在風險、以及用區域知識翻譯長期持有成本。
當買家因心頭好而想「加價搶下來」時,Belle會拿出CMA與未來裝修、維護的現金流估算,幫助客戶判斷溢價是否合理;而當賣方要求剔除驗屋或貸款條件時,她則會逐條拆解背後的風險來源,並提出替代方案,避免買家因一時衝動而留下長期的財務傷疤。
買樓差價大玩死新移民買家
Rachel今夏剛獲加拿大永久居民身分,她表示,拿到身份便立即着手準備按揭。七月間零星看了幾個單位,到八月中旬才真正密集睇樓。「家人特地飛過來陪我看,八月才算正式進入狀態。」不過,至今她仍未找到心儀的單位。
雖然Rachel在香港從未買樓,但憑藉家人的經驗,比較港、加兩地買賣制度大不同。她形容,加拿大的流程「看似公平」,買家須按規定程序落offer,逐項列明條件(如驗樓、按揭批核時限、交吉日期等),而賣家則可選擇拒絕或還價。她笑言:「香港簽了臨時買賣合約便大致落實,加拿大這邊即使歷經重重步驟,仍可能因條款未談妥而隨時告吹。」
至於為何選擇現在入市?Rachel認為現時樓市已近低位,取得PR後亦無需再支付海外買家稅。不過,她強調淡市並不等於沒有競爭。她多次遇上賣方及經紀採取「低開高收」策略:刻意壓低叫價以吸引買家,並預設截止日期集中收報價,以爭取更高成交價。「以前樓市暢旺時才常見這種做法,現在卻愈來愈普遍。」她直言,有次Open House,十幾組人輪流進出,最終成交價比叫價高出十萬。
Belle指出,許多買家最初接觸樓市時,都是從參觀Open House開始。這種形式雖然方便,但限制重重:睇樓時間受限於週末兩小時,現場買家眾多,難以細心觀察物業細節,也無法與家人深入討論。
「這就像是走馬看花,看得表面,卻難以深入。」Belle說。相比之下,若有專業經紀全程跟進,能更有系統地安排看樓。經紀會先了解買家的身份背景(例如剛獲PR還是持工簽)、家庭組成(單身、夫妻、新婚還是有小孩),再結合財務狀況,度身訂造選房策略。「每個家庭的需求都不同,有人看重學校,有人注重交通便利,有人希望社區新一點。這些細節,只有在與買家深入交流後才能掌握。」
透過區內成交分析合理價值
對於Rachel遇到的「開價與成交價落差」,Belle坦言,這正是買樓最常見的陷阱之一。「標價從來不是成交價,真正的關鍵在於房子的合理價值。」
她舉例,有買家曾遇上一間開價99.9萬的房子,以為十分吸引,但最終成交價卻接近150萬。這種落差往往令新手買家感到「被耍」。
Belle解釋,專業經紀會替買家準備「市場比較分析」,即根據區內近期成交案例,挑選條件相似的物業作比較,再對裝修、新舊程度、地下室是否Walk-out等因素作調整,推算合理市價。「買樓要看值不值,而不是看標價。假如一間房子合理市值150萬,但你能以145萬成交,那就是成功買到抵價貨。」
她補充,每位持牌經紀在考牌時都必須學過CMA方法,這是專業能力的基本要求。
市場價格VS抵押價值
CMA到底準不準?前估價師、現職地產經紀的Kent Choi提醒,買家往往把經紀的CMA當作銀行估值,待到交割前夕才發現按揭被拒或批額不夠,最後唯有自掏腰包「補錢」。
Kent解釋,CMA的功能是幫助買賣雙方理解當下市場對物業的「價錢範圍」。然而,部分地產經紀為了配合買家或賣家的心理預期,難免摻雜偏差,導致估算與實際可承受的價值有落差。
他強調:「估價師是獨立第三方;銀行內部處理批核的是underwriter,會參考獨立估價再決定可貸額度。」買賣雙方願意成交的價格可以被視為「市場價格」,但銀行看重的則是「抵押價值」。由於按揭估價本質上是銀行風險管理的一部分,必須去除交易情緒,只依據可驗證、可比較的證據。「銀行要借真金白銀出去,物業是抵押品。若借款人違約,銀行就要把單位變現,風險在於能否收回貸款。」
CMA與估價的最大差別,在於「如何選可比較物業」。Kent指出,同一個社區,三個月內可能有上百宗成交。經紀做 CMA 會選三宗比較,估價師也會選三宗,但「選哪三宗」卻能把結論帶到完全不同的方向。
Kent Choi
Brokerage of Landpower Real Estate Ltd
他舉例說,有經紀會把一間需要大翻新的平房(bungalow),與全新裝修的成交價來比較。「屋況明顯不同,卻用高標準裝修的樣本去定價,邏輯上根本站不住腳。」
至於裝修的投資額,Kent更提醒不能直接套入估值。「就算遞上一份30萬的裝修單據,也不代表估價師就要全數加回去。」他比喻:「就算把法拉利引擎裝到Corolla上,它也不會變成法拉利。」估價考慮的是市場實際願意支付的價格,而非單據上的花費。
他又提到,有些經紀習慣用「四房減一點價」去推算三房的價值,例如四房成交180萬元,便假設三房應值150萬元。「既然已有鄰近三房的成交數據,為何不用?跨級別折算,風險與誤差都大。」
此外,細微的地段分界也會帶來價差。「例如在北約克,Bayview以東與以西的價格,數據顯示平均都會有差距;而士嘉堡與北約克以Victoria Park為界,更是不能混為一談。」他直言,常識上也不會用士嘉堡的樓價去買北約克的房子。
Belle亦認同Kent的說法。她指,同一條Yonge街,夾Sheppard與夾Finch的價差已可達數十萬元。Belle解釋,校網與交通只是表面因素,背後還有建商、興建的工法、社區街區結構的差異。譬如部分老牌建商的工地標準、細木作、石材與五金的耐用度,會在轉售市場形成口碑,長期支撐估值。同區街區之間也常因年代、地勢與路網微差而出現價格差別。要熟知這些常人看不出的「脈絡成本」,需要在業界長期浸淫。
選購心儀單位或可從功能下手
Rachel希望在北約克地鐵沿線找到一個三房Townhouse。雖然曾考慮過市中心公寓,但她認為近年新增供應量大,加上市場調整,令承托力相對偏弱;相比之下,低層物業抗跌性更佳。「如果以投資角度衡量,郊區或軌道沿線、兼具自住與出租彈性的Townhouse,更符合我的風險偏好。」她直言。
Belle指出,以Rachel為例,買家集中在北約克地鐵沿線並不罕見,原因多是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強,亦方便出租。「Rachel想將物業部分空間出租,對象多半是依賴地鐵的學生或上班族。」她解釋。不過,如果買家將範圍推向更北的Richmond Hill或Thornhill,則情況完全不同。這些地區以車代步為主,若要吸引租客,往往需要預留地面車位,租客群體亦偏向家庭,需求與出租邏輯自然不同。
她提醒,買樓切忌無限制地看房。過度發散容易模糊價值判斷基準,反而加重決策疲勞。「應該先根據工作地點與通勤方式,縮小到一至兩個生活圈,再以房型和屋齡逐層細分。」Belle建議。
在選擇物業時,設計條件是關鍵。是否具備原生或可合規打造的分門出入,會直接影響出租潛力。北約克不少舊式平房設有側門直達地下室,新翻建的屋苑亦可能預留獨立入口;若欠缺這些條件,業主便要向市政府申請 Building Permit,甚至開挖泥土,加上工程費用與工期,成本和風險都會隨之上升。
此外,還要考慮租客定位與交通半徑。靠近地鐵的物業往往吸引學生或白領單身,而遠離地鐵的區域則更受家庭青睞,車位供應和社區寧靜度會是決定因素。最後,Belle特別提醒,不要忽略法規框架與保險要求。合規的次單元涉及建築及消防標準,亦影響保險承保與理賠。「買前一定要算清楚可行性、時間表和現金流節奏,避免買完才發現不能出租,陷入尷尬境地。」她說。
不讓驗樓對專家而言或是良機
Rachel將驗樓視為不可退讓的風險控制。她提到,曾經遇上一個心儀盤,落Offer後,賣家卻回覆「不讓驗樓」。Rachel當時態度堅定:「不讓驗樓,我不會繼續。家人在建築行業,對用料與工序很敏感。近年新公寓品質參差,我不想冒然接手。」在她眼中,條款中的每一個日期、金額與細節,都是新移民必須「看得懂、算得清」的關卡,例如按揭批核時限(往往只有幾個工作天)、訂金比重、交吉安排與屋況保證等。「這些細節,決定了你之後能否『安穩交接』。」
Belle亦強調,對自住買家而言,貸款與驗屋是兩道不可輕忽的防線。
貸款條件通常給五個工作天,銀行會派估價師到場評估。若估值低於成交價,買家可能要補回差額現金,否則可依法終止交易。這一條件避免買家因「低估價」而被迫額外加大首付款甚至陷入資金斷裂。
驗屋條件則將隱性成本攤上枱面。舉凡屋頂壽命、暖氣爐與冷氣機的年限與狀態、地下室是否滲水、窗戶老化與保溫效能,都會直接影響未來三到五年的維護支出。Belle以行情估算,更換冷氣加暖爐動輒逾一萬元,獨立屋換屋頂至少五、六千元,若全屋窗戶老化,總帳單更可達數萬元。當賣方要求「無驗屋條件」以換取優先成交,自住買家必須衡量屋齡、改建史與自身承擔力,切勿因競爭壓力而盲目放棄保障。
她解釋,在搶Offer場景下,賣方偏好「即簽即生效」的Firm Deal。若同場有另一張無條件Offer,賣方自然會用作比較籌碼,要求買家刪除條件。Belle的建議是分物業情況而定,新交付、仍在建商保固期、現場狀況清晰者,風險可控;但三、四十年舊屋結構與系統變數大,自住買家絕不宜輕易放棄驗屋。
對出價策略,Belle補充,不能只看喜歡與否,還要把「即期與中期維護成本」納入總擁有成本。例如主浴室完整翻新約需$15,000,小浴室約$12,000,標準功能廚房五、六萬元起跳;若再加上地板、塗料與基礎木作,基本裝潢動輒五萬元。若屋況已全面翻新且具保固,便可把這些「已投入價值」計入出價;反之,裝修待辦清單愈長,出價就應愈保守。
Belle不否認,市場競爭激烈時,刪減條件有助提升競爭力,但前提是風險可度量且有備用方案。新屋且仍在保固期、已審閱完整文件、現場檢視無異常者,可考慮將驗屋改為「檢查後確認」;貸款方面,若買家已有銀行書面預批,並備有充足現金墊付低估價差額,亦可酌情縮短條件期限。她總結:「關鍵在於,不是盲目清條件,而是用資料同備援,將風險縮到可承受。」
她亦補充,不同買家的專業背景會影響風險取態。若買家本身是資深裝修師傅,具備修繕技能與人脈,就可能選擇接手不讓驗樓的物業,以較低價買入,再靠自己翻新,既能省成本,又能提升價值。「我見過不少裝修師傅喜歡買舊樓,條件看似苛刻,但對他們來說反而是機會。」Belle 說。

 
相 關 文 章
[金頁專題] 買方經紀俹簁 買樓差價大 玩死新移民 (2025 / 09 / 25)
[金頁專題] 利率疫後新低或帶升房市 四分一人做按揭曾計錯數 (2025 / 09 / 25)
[金頁專題] Rosedale 1800萬童話式古堡 城堡外觀配現代室內裝修 (2025 / 09 / 25)
[金頁特寫] 別讓百萬豪宅變百萬大坑 多倫多買房5大「腦殘操作」 (2025 / 09 / 25)
[金頁專題] 福特招財團起樓 市府無力阻擋 市議員無符:省政策全錯 (2025 / 09 / 18)
 
 
     
 
 
 
 
 
 
  地產特寫     置業資訊
 
  時事話題 | 金頁專題 | 新盤面面觀 | 商場透視 | 金頁特寫
   
  地產字典 | 網上資訊 | 家居保險 | 置業概覽 | 市場脈搏
  安居指南     經紀索引
 
  命轉乾坤 | 法律講場 | 登堂入室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廣告刊登     幫 助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Ming Pao Daily News Web Channel Series - Gold Property Channel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Tel.: (416) 321-0088         Fax: (416) 321-9663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