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樓時,發展商提供的「升級選項」琳瑯滿目,從木地板到天窗,價錢動輒幾萬元,讓不少買家心癢癢。但究竟哪些升級真的能帶來回報?地產經紀Kent Choi笑言:「最值得的,永遠是那些收樓後再也改不到的結構性項目。」
Kent更直言,簡單市場行情一查,便能發現發展商開出的某些升級價格遠高於市價。「市場上材料價錢非常透明,發展商開出三萬元,可能自己找師傅兩萬元就能做到,質素還更好。」
事實上,裝修投資並不是「愈豪華愈好」。更重要的是,裝修不能只看自己喜好,而要考慮社區氛圍與市場眼光。Kent 提醒「市場不會理會你花了多少錢,只會和隔壁的屋作比較。」在某些街區,「過度改善」,買家不懂欣賞;在另一種社區,卻可能因「不足改善」而失分。

新樓買家最宜升級結構性項目
對於購買新樓花的買家,發展商往往會提供多種升級選項,例如將地毯改為木地板、升級廚櫃、甚至在設計階段增加天窗。這些升級價錢從幾千至數萬元不等,究竟哪些值得投資?地產經紀Kent Choi建議,應該優先選擇「收樓後無法再改」的結構性項目。
例如,若發展商提供由八呎樓底改為九呎樓底的選擇,即使需要額外一至兩萬元,也值得投資。因為業主收樓後,不可能再把整層樓頂拆掉升高,這種升級具有稀缺性。另一個例子是天窗(Skylight),如果在建築階段加裝只需一至兩萬元,但收樓後要重做則費時費力,成本可能翻幾倍。

Kent Choi
Brokerage of Landpower Real Estate Ltd
Brokerage of Landpower Real Estate Ltd
相比之下,地板或廚櫃的升級則未必划算。Kent舉例說,發展商可能開價三萬元把地毯換成木地板,但市價計算,一呎最漂亮的木地板只需11元,即使是2,000呎的單位,連工帶料也不過2萬多元。更重要的是,發展商選用的材料通常一般,不會比自行裝修來得精緻。因此,除非價錢合理,否則業主完全可以收樓後再找師傅安裝。
Kent特別提醒,業主應該先做功課。加拿大的建材價錢非常透明,例如在Home Depot可以清楚看到地板、瓷磚的售價。他指,一般情況下,材料成本乘二,大致就是現時市場上合理的「連工包料」價格。
他指出,華人師傅通常一人包辦油漆、鋪地板、安裝廚房等多項工程,價錢相對實惠,而西人師傅則專業分工,例如鋪地板的就只做地板,更換窗戶的就只做窗戶。雖然收費較高,但完成工藝往往更佳。如果業主位於西人社區,聘請專業團隊有助物業維持水準,若位於華人區,過度投資在裝修上則未必有市場回報。

舊樓業主裝修前宜觀察鄰居情況
如果買的是二、三十年樓齡的物業,裝修的價值就要參考同區情況。Kent強調,觀察鄰居是最簡單的指標。如果發現同一街區的屋陸續換了廚房、地板或浴室,那麼你不跟上就會顯得落後。
他以Markham為例,十多年後屋內櫥櫃出現磨損,地板也開始花痕累累。當幾間鄰屋已經升級,買家走進open house對比時,會自然覺得原裝未翻新的單位「過時」。此時業主若不跟上,轉售時就會處於劣勢。
但是,升級不等於盲目追求豪華。Kent提醒,若物業位於較平實的社區,例如Scarborough的舊區,就不宜把廚房裝修成豪宅的規格。因為該區買家的消費層次未必欣賞高檔材料,最後形成「over-improved」(過度改善),投資成本難以反映在售價上。反之,若在North York或Rosedale的高端社區,使用普通材料反而會令房子顯得「under-improved」,同樣失分。
Kent一再強調,裝修要以「市場眼光」來判斷,而不是業主個人口味。業主或許喜歡open concept、地熱車道,甚至豪華廚具,但若區內買家並不認同,投入就難以收回。他直言:「市場不會理會你花了多少錢,只會和隔壁的屋作比較。」
這就是裝修的核心邏輯。要因地制宜、因區而異,既不能過度,也不能不足。

經紀排名升級回報次序
若要排列裝修的升值回報次序,Kent認為首推廚房,其次是浴室,第三是地板。
廚房是最值得投資的空間。它既是日常使用頻繁的功能區,也是最容易被外人看見的展示面。Kent打趣道:「你請我到你家吃飯,我未必會走進廚房做飯,但看屋時,第一眼肯定是廚房。」因此,廚房翻新雖然昂貴,但回報率最高。
浴室排在第二位。乾淨、現代化的浴室往往能給買家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主臥套廁,更能決定物業的檔次。
地板則是提升整體觀感的基礎元素。如果原有地板保養良好,只需打蠟翻新即可;若已經嚴重磨損,換上新材質則能大幅改善第一印象。
至於拆牆或改動結構,雖然可以營造open concept的房屋,但Kent指出,這些工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業主自住體驗,而非市場回報。買家若不熟悉原始格局,未必會因為看到「打通了」而願意多付高價。

以小博大的家居升級之道
至於如何用小錢換來大效果。Kent舉例,一條樓梯若因使用而出現花痕,整體更換需要兩至三萬元。但若在樓梯中央鋪上一條runner地毯,只需五百元,便能遮蓋磨損,令樓梯煥然一新。這就是以小博大的典型案例。
另一個例子是找到沒有完善basement的二十多年樓齡物業。這類物業在舊區並不少見,因為早期住戶三口之家已足夠使用樓上空間,未必會動工地下室。如果業主以5萬元完成簡單裝修,市場通常會反映6萬至7萬的增值,雖然不是倍數回報,但至少能帶來正收益。
地下室裝修在多倫多市場中很常見,但回報有限。Kent建議,成本控制在每呎60元以下較為合理。例如一個1,000呎的地下室,投資不宜超過6萬元。若超出這個水平,估價師和買家通常不會給予額外價值。換言之,地下室的作用在於「有」與「沒有」的分別,而非「豪華」與「普通」的差異。
後花園則要看社區文化差異。在華人聚居的區域,大多業主對園藝興趣不大,因此後院雜亂並不會嚴重影響售價。但在以西人為主的社區,如果花園荒廢,買家往往會認為屋主欠缺維護,從而壓低出價。因此,Kent認為園藝投資要看「鄰居水準」而定。
有些業主會考慮把房子「劏房」分隔出租,以增加租金收入。Kent分析,這種做法雖然能帶來可觀的現金流,但會削弱物業的升值潛力。因為自住買家普遍不接受格局被切割的屋,他們更傾向購買完整、舒適的空間。
因此,若投資目的以租金為主,例如在大學附近,劏房模式是可行的;但若目標是長遠升值,則不宜這樣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