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公登場

[2015-07-07]

筆者的夢想是成為高人氣醫生作家,故此便在專欄加插一位長輩角色:三叔公。

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很多香港人對醫療新科技都略有所聞(這句重點是「略」字),加上肆虐的脂肪肝、亞健康、睾固酮不足、經前綜合症等都市殺手病,令全港市民人人自危,希望憑新科技找出隱疾,及早治理,三叔公便是典型例子。某次家庭聚會,三叔公突然問我:「我想驗下有沒有暗病,應該做電腦掃描、磁力共振、還是正電子掃描?」這可考起我了! 硬要比較不同性質的檢查,就等於問劉翔、姚明還是李慧詩厲害。

電腦掃描已沿用多年,是診斷結構性問題的標準方法,當中包括心、腦血管的造影;磁力共振利用組織中氫原子對磁場的反應產生影像,放射科醫生會因應病情設定掃描程序;正電子掃描主要用於評估代謝狀態,可輔助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等的診斷,及確定發炎或腫瘤的位置。如不介意花費一萬幾千,閣下可隨時往私營中心進行掃描,但問題是,掃描應要掃得其所。
醫生安排造影檢查,是為了進一步診斷臨牀評估後考慮到的疑點或盲點,至於選擇哪款檢查及檢查應以怎樣的設定進行,便要視乎患者個別情況。故此,在臨床醫學上,漁翁撒網式的檢查「套餐」是不適用的。
消費市場卻有大量體檢中心,他們會因應購置了的設施(而不是顧客個別所需),或是掃描機,或是內窺鏡,為市民提供「健康普查」,這食正了三叔公和很多香港人的心理,無事做個掃描,便能確保自己真的無事─但這樣隨時無事變有事。以磁力共振的高解像度為例,長者腦部的瑕疵會在掃描下一覽無遺:這裏血管有少許硬化、那邊腦室旁有幾粒光點,與年紀相關的正常變化,往往會被誤認為「病變」。看過掃描報告後,三叔公便會轉換話題(興奮地):「磁力共振發現我中了風,我應食西藥、做針灸、還是偏方食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