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誤學習(二)

[2016-08-16]

「首先,五支0.5∕50mm,對準會陰,扎!跟着撥開兩粒XX,六支0.5∕50mm,每邊拮三支,扎!扎!扎!最後兩支0.5∕100mm,最長的,一陣我會拮在這裏,如果拮落去但不撳住這裏的話,便要拮多一針在那裏,落針之前,千萬要留意這個位,如果這個位沒反應的話,便要拮多一針在那個位,但如果就咁撳落去的話,整個系統便會爆。睇住我這個位,扎! 搞掂。」 ─電影《港冏》

原本要十五針的程序,詹醫師用了十三針便完成任務,可謂神乎其技―神乎其技者,所指是針灸術,一套極其複雜的治療系統,亦代表了古人的智慧、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就個別情況應以怎樣的穴位組合、穴位數量及次序施針,醫師通常是參考了前人的經驗,至於前人的經驗,那是來自古人從試誤(Trial and error)汲取的智慧。

話說石器時代某天,一名酋長百無聊賴,用吃剩的魚骨在身上胡亂地插,插着插着,他發現刺中某些部位會舒泰無比,某些卻痛楚非常,其餘則亳無感覺,於是將其一一記了下來。之後,每有族人病倒,酋長便嘗試以魚骨插他們,誤打誤撞下,部分族人被插後竟有所好轉。酋長不斷累積心得,逐漸摸索出那些疾病應在什麼位置及應以怎樣的次序施針,就是這樣,再經過輾轉傳承,便衍生出現世的針灸術了。

透過重複試誤累積經驗,是古代科技發展的一貫模式,但複雜如針灸術的,單憑試誤又是否可行?人體表面積(Body surface area)平均為1.73平方公尺,以詹醫師用的0.5mm刺針計算,皮膚上可以落針的位置便超過二百萬個,但有記錄的腧穴只有二千多個,換言之,假使隨機落針,命中腧穴的機會僅得千分之一,那還未計算施針穴位的組合和次序,當中涉及數億的可能性,要以隨機試誤從中摸索出具成效及對應不同疾病或狀況的施針技巧(即是要排除所有預設立場或偏頗化約),工程如此浩大,實非人類數千年的功力所能成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