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補身 用對「參」

[2018-02-28]

提到「補氣血」和「東北三寶」,許多人會想到人參。 然而,中藥裏很多帶「參」字的藥材,比如沙參、丹參、苦參、太子參、元參等,它們性味不同,功效各異。這個冬季,讓我們看看如何用好「參」來調整身體。

人參大 補元氣
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入脾、肺、心經。它稟性中和,能大補元氣、補脾胃、安心神、益心智。現代研究表明,人參能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

大家冬季可以服用人參烏雞湯,來益氣養血,安神。用鍋燒水至沸點後,放入雞煮去表面血漬,倒出用水沖凈,隨後將雞、人參(用量以具體情況而定,參考量為3~6克)、枸杞5~10 克、大棗3 個、薑適量放入燉盅內,加清水燉2 小時,放鹽等調味即可。

嬰幼兒、少年、血氣方剛的青壯年,有出血傾向者,不可盲目用人參。患瘡、疥、癰或咽喉腫痛者,也要慎用人參,以免加重病情。服人參期間,出現興奮或脘腹脹滿不適等時,應馬上就醫。

丹參 活血養心
許多大家熟知的活血通絡藥物如丹參滴丸等,都含有丹參。它性味微寒,有活血化淤,清心安神的功效。

冬季氣候寒冷,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推薦一款護心養心茶:丹參5~10 克、山楂10~15 克、紅棗2~3 個,煎煮成湯,代茶飲用。

不過,孕婦、有出血傾向的人應慎用,也不要把它和牛奶、蔥以及藜蘆一起服用,以免影響藥效。

還要強調的是,丹參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措施。若心絞痛加劇,發作頻繁,且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涼,應立即去醫院,以免耽誤病情,危及生命。

元參 清喉利咽
進入深冬,天乾物燥,加上霧霾,很多人感覺咽喉不適。元參,本稱玄參,後為避諱康熙皇帝玄燁改名元參。《本草綱目》稱其能「滋陰降火,利咽喉」。

一般建議,因外感風熱或熱毒蘊結咽喉出現紅腫熱痛,或者咽喉乾燥疼痛、腫痛失音者,可用元參10~15 克、板藍根15~20 克、青果10~15 克,煎湯少量多次分服;另一個做法是,用玄參煎湯,沖入板藍根顆粒。但是,脾胃有濕(患者常出現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等證)等人群忌服元參。元參不宜與藜蘆、黃芪、乾薑、大棗、山茱萸同用。

太子參 適合小兒
冬季,孩子的腸胃很易出狀況,最常見的就是胃腸功能失調導致的厭食,可以通過健脾養胃來緩解。太子參味甘微苦,能夠益氣健脾、養陰生津,為補氣藥中清補之品,性質較平緩,常用於小兒。

小兒病後脾胃虛弱,氣陰兩傷時,可以用太子參5~10 克、山藥200 克燉熟搗泥食用。但是,表實邪盛者,即出現風寒感冒、發熱等病證的人應謹慎服用。並且,小兒體質特殊,服用任何中藥前,都建議咨詢醫生和藥師。

此外,之前也將細小的人參稱為「太子參」,它和人參功效相似但藥力相對較輕。但是,目前市面上應用的太子參系石竹科植物,與人參非同一物。

西洋參 與人參互補
近年來,西洋參成了親朋互贈的滋補佳品,許多人不免拿它和「近親」人參比較。最早的西洋參為「舶來品」。它主產於美國、加拿大及法國,所以也被稱為花旗參、佛蘭參。目前中國已引種西洋參,功效不亞於進口的。

一般來說,西洋參和人參都有補氣生津的作用,但是人參偏於助陽,西洋參偏於養陰。《醫學衷中參西錄》認為「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所以,一些不適合人參治療和熱補的人,可服西洋參。而一些不適合西洋參調理的體質,如脾胃虛寒、四肢寒冷等,則可通過人參調理。

一般建議,西洋參清晨服用較好。可將西洋參放米飯中蒸熟後切成薄片,取適量加冰糖泡水喝;也可將西洋參薄片含舌下,軟化後咀嚼吞下。或去正規藥店購買品牌的西洋參含片、口服液。

還需提醒的是,服西洋參後,如出現畏寒怕冷,體溫下降,食欲不振及水腫、瘙癢等過敏癥狀,應立即停服,嚴重時就醫。吃西洋參時別飲茶,否則可能破壞其中的有效成分。感冒期間,女性痛經、閉經、白帶多,孩子消化不良,都要忌服西洋參。

苦參 清熱止癢
冬季,不少人易出現足癬、皮膚瘙癢、陰道瘙癢甚至陰道炎等「難言之隱」。苦參性味苦寒,能祛風毒、清濕熱、殺蟲止癢。現代許多婦科外用洗劑或栓劑如復方苦參栓,均含上述成分。

足癬和常見皮膚瘙癢,可用苦參30~60 克、白鮮皮30~60 克煎湯外洗,或打成藥粉,加入熱水熏洗。還可以在前面煎好的湯藥裏加花椒10~20 粒,鹽10~15 克,白醋適量,趁熱熏洗。如果熏洗後癥狀未減輕或加重,應馬上就醫。

此外,苦參還能祛濕火、利尿、導濕熱。如果出現濕熱滯腸引起的腹痛、暴瀉如水、大便黃稠穢臭,或濕熱蘊結膀胱引起的小便淋漓、赤澀作痛,可用苦參10~15 克,甘草片10~15 克煎水服用。大家要記住,苦參有一定毒性,經過炮製才能用,大家應到正規藥店購買。

沙參 南潤肺 北養胃
許多人在購買沙參的時候,會發現有「南」和「北」的不同。其實,沙參古代並沒有南北之分,至清代《本經逢原》《本草綱目拾遺》兩書才開始分沙參為南北兩種。

南沙參,潤肺止咳。南沙參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杏葉沙參及其同屬植物的根。一般來說,南沙參更擅長補肺陰、清肺熱,又能祛痰,對熱傷肺陰導致的陰虛燥咳、咽喉乾燥,或者虛勞久咳,痰中帶血均適宜。可用沙參10~15 克、枇杷葉10~15 克煎煮藥湯,沖服川貝粉3~5 克;或將三味藥和梨(帶皮)、冰糖適量,一起燉湯當茶飲。

北沙參,養胃生津。北沙參為珊瑚菜的根,養胃生津的功效比南沙參強。對熱病傷陰或陰虛津虧,出現咽乾、口渴、便秘癥狀,可將沙參配合麥冬運用。取北沙參15~20 克、麥冬10~15 克,煎煮成湯,加入蜂蜜一勺,攪勻溫服。

需要提醒的是,沙參也存在一定的禁忌。脾虛濕盛(常出現面色萎黃、四肢不溫、神倦乏力、苔白或膩等證)或實熱痰多,身熱口臭者,不宜選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