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炎. 敗醬草

[2019-10-21]

甘草敗醬湯
材料:敗醬草三錢、火炭母三錢、甘草二錢
製法:兩碗半水煎至八分
適合:濕熱肚痛的人群

闌尾炎是指闌尾發生炎性病變及其他病理改變而引起的疾病,是外科常見病之一,通常分為急性闌尾炎和慢性闌尾炎兩種。急性闌尾炎以轉移性右下腹疼痛為主要症狀,常伴惡心、嘔吐、便秘或腹瀉等腸胃道症狀,與及發燒、頭痛、頭暈、疲倦乏力等全身症狀,少數患者則伴有寒戰、高燒等等。

急性闌尾炎穿孔後可形成腹膜炎或闌尾周圍膿腫,體檢時可發現右下腹明顯局限性壓痛,嚴重者出現反跳痛、腹部肌肉繃緊,右下腹有時可觸及腫塊。直腸指檢發現直腸右前壁有觸痛,下肢闌尾穴位有壓痛。化驗檢查,白血球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

慢性闌尾炎多有急性闌尾炎發作史,以右下腹間歇性隱隱作痛為主,劇烈運動、步行過久、進食不潔食物後可加重病情,體檢時可發覺右下腹出現局限性固定壓痛,有時或可觸及條索狀物體。中醫無急性闌尾炎或慢性闌尾炎病名,屬「腸癰」的範疇。

古人對治療腸癰,積聚了很多寶貴經驗。用藥物治療,很多時可避免外科手術,畢竟手術有一定程度上風險,但很多時門診中醫又不敢輕言接手這類病人,因為在用藥期間,一旦盲腸爆破會變成腹膜炎,危及性命。如果將來香港中醫院落成,中醫則可以接診這一類病人,將其收進醫院用中藥治理,不用做手術。假若治療期間病情有變,即可改用手術處理。治療「腸癰」,我喜歡用敗醬草,所謂敗,就是腐敗;腐敗、腐爛則惡臭如醬,所以名為敗醬草,是治理肌肉組織潰爛的良藥。

中醫對腸癰,認識悠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約公元200年),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一書中,對此病早已提出了治病的方藥,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或「大黃牡丹湯」作為治療此病的主要方劑。「薏苡附子敗醬散」組成藥僅三味,薏苡仁、附子及敗醬草,組方精練,結構嚴謹。現在很多臨床醫師,喜歡將此兩方合用,成為治療腸癰基本方,再按個別病情,進行加減。

黃潤波博士,香港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兼客席副教授,現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客席導師,對內外婦科、養生、針灸推拿及西醫藥理均有深切研究。著作《健腦食療》等由萬里機構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