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女子擠壓痘痘受感染看急症 鼻與嘴巴四周視為危險三角區
(2025/8/14)
【明報專訊】一名皮膚科醫生近日提醒民眾,切勿自行擠壓痘痘,尤其是在鼻子和嘴巴附近的區域,否則可能帶來嚴重健康風險。
美國密歇根州女子莫納科(Alisha Monaco)在家中嘗試擠壓鼻孔下方的囊腫型痘痘後,面部迅速腫脹,不得不前往急診就醫。
莫納科表示,這顆痘痘長在俗稱「危險三角區」的位置,即從鼻樑到嘴角之間的區域。
她表示﹕「我每個月都會長幾次這種囊腫痘痘,這次就是其中之一。」
卑詩大學皮膚科及皮膚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李醫生(Monica Li)表示﹕「危險三角區」這個說法略顯誇張,但風險確實存在,因為該區域血管密集,皮膚一旦破損,外界細菌很容易進入組織,引發感染。
莫納科稱,她和丈夫擠痘時非常注意衛生,清潔了工具和雙手,還用酒精棉片擦拭,丈夫的手指也消毒過。但李醫生指出,即使手很乾淨,擠破痘痘仍會在皮膚上留下開口,外界細菌仍可能趁機侵入。
莫納科回憶,當她用針戳破痘痘時,耳朵突然「有種彈開」的感覺,隨後症狀迅速惡化。數小時後,她醒來時發現臉部一側僵硬到無法微笑,眼睛開始腫脹、視線模糊,耳朵也出現悶脹感。
她隨後被處方四種藥物,包括抗生素和類固醇治療感染。由於腫脹嚴重,她只能用一側嘴角微笑,花了三天時間才完全恢復。
李醫生提醒,擠壓發炎的痘痘不僅會引發感染,還可能導致炎症加劇,留下永久性疤痕或色素沉著。去年,另一名TikTok用戶因擠痘導致葡萄球菌感染,稱疼痛「比生孩子還痛」,並留下終身疤痕。
李醫生建議,遇到疼痛或反復發作的痘痘,應尋求醫生幫助,而非自行處理。若有重要場合,醫生可通過注射類固醇在短時間內減輕腫脹。
她說﹕「很多人看了擠痘片段會覺得很解壓,就想自己也試試,但這是非常不安全的。」
莫納科則表示,她經汲取教訓:「我再也不會動臉上的痘痘了,風險太大,不值得。」
|
|
|
|
 |
|
 |
 |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
|
|
|
|
|
 |
|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NG PAO DAILY NEWS |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
 |
|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Tel.: (416) 321-0088 Fax: (416) 321-9663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