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國會復會】不論是留學生或是申請永居者都要加倍留意C-2《強邊界法案》
(2025/9/15)
【明報專訊】今年六月在加拿大國會引入的《強邊界法案》(Strong Borders Act,C-2法案)草案,被宣傳為一項加強邊境、保障加拿大人安全的法案。但專家卻指出,法案中隱藏的削減移民個案積壓和處理時間的目標,有可能令中國留學生群體備受打擊。
聯邦公共安全部長阿南達桑加里(Gary Anandasangaree)在提交 C-2 法案時便提出,負責審核移民申請的移民官,需要有權「整體性地取消、暫停或修改移民文件和新申請」,至於決定的依據,則「由公共利益決定」。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新冠疫情期間大量湧現的臨時居留許可申請。我們被迫處理這些申請,因為當時沒有機制來取消或暫停。這實際上就是給移民部長提供了額外的工具,去做到這一點。」
目前尚不清楚移民官員會在哪些領域應用這一新權力,但法律專家分析,某些申請人群或具體項目可能成為目標,而這種可能性幾乎是無限的,移民官員可以隨時制定臨時政策,讓移民途徑變得更加難以預測,也更加不公平。
多倫多移民律師金威爾(Daniel Kingwell)認為,「當他們說公共利益,其實可以是任何事。他們可以立刻改變立場,突然拒絕處理大量案件。他們不必費力去找一些在法庭上可能站不住腳的拒簽理由。」
除了針對某些特定的移民項目外,金威爾表示,法案的寬泛條款還可能使官員針對某些個人申請人進行篩選,例如有輕微犯罪記錄的人、由違規移民顧問代理的人,甚至來自某些國家的申請人。
「從政治上講,他們可以隨時迎合當下的風向,無論是普遍的反移民情緒,還是突然把所有中國留學生都當成潛在間諜,抑或針對伊朗的某些政治群體。保守黨絕對不會否決這項法案,除非出於某種原因,他們認為讓自由黨無法通過會更有利。」
長期以來加拿大被視為全球最具包容性的國家之一,且通往永久居民的途徑相對清晰。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移民體系越來越強調申請人在加拿大的學歷和工作經驗,這促使許多移民先以臨時身分來加留學或工作。
鑒於當前移民申請的處理能力有限,等候的隊伍越來越長,尤其是疫情期間,寬鬆的政策讓國際學生和外籍勞工得以延長在加時間。
截至7月31日,系統中共有超過220萬份申請,其中 89萬2400份為永久居民申請,107萬9300 份為臨時居民申請,其餘為公民身分申請。永久居民申請中有一半、臨時居民申請中有38%超過了政府自己設定的處理時限。
前總理哈珀領導的保守黨政府也曾面臨過同樣的挑戰。為此聯邦政府在2012年時通過了一項法律,一刀切清除了2008年2月27日之前提交、但到2012年3月仍未有決定的聯邦技術移民申請積壓。聯邦法院也為政府站台,駁回了受影響申請人的訴訟,裁定該立法符合《權利法案》和《憲章》。
此次的C-2 法案也得到保守黨的支持,很有可能獲得通過。專家預計對國家經濟貢獻較小的人道主義項目,極有可能首先被移民部削減。
溫哥華移民律師瑟戴(Marina Sedai)認為,初創企業簽證計劃(Start-up Visa Program)和自雇人士計劃(Self-Employed Persons Program)的積壓申請可能被取消,因為前者的處理時間已達53個月,而後者今年早些時候已暫停至2027年。
瑟戴說,「很多申請人就在加拿大境內。如果他們的永久居民申請突然被退回,同時臨時居留也到期,他們就會失去身分。加拿大邊境服務局就會開始追查這些人。」
律師鮑德溫(Andrea Baldwin)表示,聯邦政府已經有一些限制申請數量的權力,比如學習許可和工作許可。但如果C-2法案出台,還將大大增強政府在「規定情形」下取消、暫停或修改已發放簽證和許可的權力。
她擔心,低技能、低薪工作的移民將受到不成比例的影響。「他們會來,沒日沒夜地做幾年,把錢寄回家,然後在這里就沒有未來了。不過這也正是很多其他國家在做的事。」
溫尼辟的移民律師蔡夫曼(Ken Zaifman)表示,另一類可能的目標是由私人團體擔保的難民,他們的安置過程如今也需要數年。
|
|
|
|
 |
|
 |
 |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
|
|
|
|
|
 |
|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NG PAO DAILY NEWS |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
 |
|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Tel.: (416) 321-0088 Fax: (416) 321-9663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