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挑戰題
【明報專訊】資料A:新聞撮要
香港浸會大學及嶺南大學的研究團隊2023年6至9月,透過非政府組織及網上問卷訪問596名少數族裔,結果顯示57.2%受訪者認同求職困難源於族裔,60.7%認為與擁有相同資歷的白人或華人相比,其聘用條件較低,47.9%認為工資報酬亦相對較低。有南亞裔教師應徵工作時被告知不獲聘,因該工種多聘用白人;另一僱主則要求她上班時不戴頭巾,改穿「西服」才會聘用。團隊發現,女性少數族裔比男性更易受歧視,有更高比例的女受訪者表示曾遭受基於廣東話水平的歧視。
資料B:《種族歧視條例》
《種族歧視條例》保障任何人不會基於其種族而遭受歧視、騷擾及中傷。在《種族歧視條例》下,使人受害歧視亦屬違法。某人的「種族」指該人的種族、膚色、世系、民族或人種。根據《種族歧視條例》,在訂明活動範疇內,任何人基於某人的種族而歧視、騷擾及中傷該人,即屬違法。
資料來源:平機會網頁
(1a)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以下哪項屬種族歧視?
(1) 某機構基於員工的種族,給予他的花紅較其他華裔員工少
(2) 的士司機因乘客的膚色而拒載
(3) 教師在沒有合理原因下,拒絕為少數族裔學生撰寫推薦信
(4) 用帶有種族色彩的說法,取笑別人的口音、外表或傳統食物
(A)(1)、(2)和(3)
(B)(2)、(3)和(4)
(C)(3)和(4)
(D)以上皆是
(1b)參考資料A,以下哪項不符合調查結果的描述?
(A)女性少數族裔比男性更易受歧視
(B)逾五成受訪者認為求職困難源於族裔
(C)南亞裔教師曾因族裔而被拒聘
(D)近六成受訪少數族裔認為工資報酬較華人及白人低
■延伸資料
生成式人工智能保育少數族裔語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資料,上世紀已有600種語言消失,估計到本世紀末,全球可能有高達90%的語言瀕臨滅絕。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多數以中、英、俄、法等主流語言開發,當這些人工智能日趨普及,有人憂慮少數族裔的語言將更快被世界遺忘。
不過,GenAI亦是保育的工具,不少人類學家、語言學家聯同AI研究人員利用GenAI保存瀕危的語言。AI可以利用語音辨識功能,協助錄製和謄錄少數族裔的口語,使其更容易記錄與分析;也可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LP)演算法,從各個渠道收集並整理語言資料,包括錄音、文字和視訊等。可是建立GenAI模型需要大量數據投餵,但瀕危語言多數只有少數長者懂得,年輕一輩已鮮有使用,可作投餵的語言資料有限,影響模型的訓練與效能。另外,保育工作需要計算語言學家與工程師團隊參與,但同時具備專業技能且精通相關語言的人才如鳳毛麟角。再者,這些瀕危語言所在地的政府與機構,不一定有資金與魄力進行保育工作。
■ 參考資料
◆新聞
〈調查:近半受訪少數族裔 感薪酬遜同資歷者〉,《明報》,2024.12.01
〈GenAI保育語言多樣性〉,《明報》,2024.11.08
◆網站
平機會——種族歧視
www.eoc.org.hk/zh-hk/discrimination-laws/race-discrimination
■網上工作紙及答案:
link.mingpao.com/84511.htm
■答案
1a. D
1b. 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