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辦聚焦北都工程加速 「倘過某節點便干預」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都發展委員會的「規劃及發展工作組」下設專案監督辦公室,加強工程審批的效能。發展局長甯漢豪昨在記者會稱,北都私人企業發展項目需做很多審批,辦公室會監督進程,「一旦過了某些節點便會干預」,或在不清晰處鞭策部門提供實在意見。規劃及發展工作組長兼副財政司長黃偉綸表示,專案監督辦公室的焦點是令重點工程做得快些,如遇問題會先由常任秘書長處理,涉較複雜情G者,他或發展局長會親自介入。
另外,施政報告就土地發展提出多項簡化行政程序以拆牆鬆綁(見表),包括提出「分階段開發」模式。甯解釋,做法似內地的「1.5級開發」,在香港屬新舉措,新發展區由開始做工程到成為成熟的發展區「可以是10年光景」,企業未必想一步到位興建永久設施,故構思政府選合適的產業或商業用地,短時間先做一些臨時、低矮的構築物,例如展銷場、會展設施。
「1.5級開發」先試洪水橋站10多公頃
率先試點的是洪水橋鐵路站附近的10多公頃商業用地,甯解釋,用地一年多已可平整好,但該車站預料2030年才啟用,對投資者而言,在這個時機進駐永久產業設施「會覺得為難」,故試推「1.5級開發」,到車站開通才永久發展。她形容,推出構思一日間已收到正面市場反應。
施政報告亦提出「按實補價」,容許發展商毋須按可發展的最高樓面面積補足地價。甯漢豪以現時情G為例,假設一幅土地在九龍灣的發展密度容積率達12倍,「可能有些業權人會說今時今日的經濟環境,他不想興建時用盡,只想先建部分」,但現行安排下即使沒「起盡」,仍要按「起盡」計算補價。
甯漢豪說,新安排下容許最少先興建六成樓面、並付六成補價,「好處是令事情得以成事」。被問會否影響政府土地收入,財政司長陳茂波說,如按以往做法,對發展商而言前期資金壓力可以很大,「如果計唔掂數,囍洶J都冇」。
(2025年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