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職場等於高齡禁地?
【明報專訊】8月初荃灣發生嚴重交通意外,一輛的士在楊屋道如心酒店門外停車場位置高速撞向大堂外牆,菲律賓籍旅客嚴重受傷倒地,送院搶救後不治。涉事的80歲司機報稱準備開車時頭暈,事件掀起駕駛者年齡上限的討論,坊間甚至有聲音指應該禁止高齡司機工作。究竟年齡是否審視工作能力的有效準則?
據政府2023年的統計,香港80歲或以上的司機逾1700名,現時駕駛執照不設年齡上限,惟規定70歲或以上的司機須提交註冊醫生簽署的體格檢驗證明書方可申請車牌,有效期最長3年。同年5月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亦有相關討論,建議商用車司機提交體檢證明的門檻應由70歲降至65歲,以及改為每年檢查視力及聽力,但至今落實無期。
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稱中國內地、台灣、新加坡、日本等地均設商用車司機強制退休年齡,批評香港立法緩慢。不過,亦有聲音指「一刀切」禁止高齡司機並不可行,香港新方向議員張欣宇認同應該將體檢年齡調低及增加檢查頻率,但不能忽視香港社會高齡化,全面禁止年長司機不甚可能,提議規定他們駕駛具「自動緊急煞車(AEB)系統」的車輛。的士小巴商總會稱政府不應單純考慮以年齡劃線,對70歲以上如需續牌的駕駛者,建議體檢時加入更科學的身體及判斷力評估。
運輸業界認為,即使推行「一年一檢」的政策,亦需考慮業界人手短缺、檢查頻率等問題,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陳學鋒也表示體檢的頻率可以調整,65歲司機若能夠通過反應測試,可考慮放寬至兩年檢查一次,70歲則必須嚴格執行。
■價值放大鏡
年老必然機能衰退,還是退吧
先秦時期,時人已意識到機能衰退可能引致的問題,中國最早醫學著作《黃帝內經.靈樞經.天年》提到,人的肝、心、脾、視力、皮膚等會在五十到七十歲逐步退化,直到八十歲「魄離,故言善誤」,會變得糊塗甚至胡言亂語。東漢《風俗通義》又記述司徒(官職,位次於三公)朱倀被虞詡彈劾,指他年紀老邁,視力和聽力大不如前,暗示他糊塗,朱倀大怒反駁。作者應劭評論此事時指「倀年且九十,足以惛憒,義當自引,以避賢路」,認為朱倀以九十歲之齡為官,糊塗不清也不足為怪,年老就該適時退位,讓更有才能之人繼任。
白居易也曾寫詩諷刺戀棧權位、不肯退休的官員。《秦中吟十首.不致仕》「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墮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禮法規定七十歲應退下來,奈何人們充耳不聞,為貪圖名利,八九十歲牙齒脫落、老眼昏花之時,仍不願退休。白居易認為「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年紀大就該辭任,功成身退。時間無法逆轉,退化是人生必經階段,年邁者身心都不及從前,勉強工作下去自然易生差錯,不如在仍未釀成大錯之時「退下火線」,頤養天年。
仍然老當益壯,為什麼要退?
誰說年紀大「機器一定壞」?不少商業機構會聘用退休長者做兼職員工,讓他們繼續發揮所長。不止今日香港,古代中國早設有退休制度,但對於退休年齡存在一定彈性,容許有能者繼續工作。據唐代杜佑撰寫的《通典》載「周制,大年七十致仕」,周朝規定退休年齡為七十歲,唐代沿用此制度,但仍有例外,《舊唐書》指「年七十已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厘務」,雖訂明年過七十者就該退休,但若然他體力足夠,機能許可,則仍能管理政事。
職場以外,古代科舉中也有不少高齡考生,如明代劉珠考了36年科舉,「年六十六成進士」;董又莘「時年七十,歷南京大理寺卿」,七十歲時才及第,獲大理寺卿的職位,可見部分長者依然頭腦清晰、體力充沛,足以應對「鬥智鬥力」的考核。清代錢泳《履園叢話》中有則科舉趣聞,提到道光年間的廣東鄉試,考生陸雲從年屆一百零二歲,竟能順利完成三場考試,他「貌如六十許人,耳聰目明,步履甚疾」,看起來僅像六旬,聽覺與視覺俱佳,腦筋靈活兼步速頗快。年紀老邁者不一定是老糊塗,不應全然把能力與年齡掛u。
■格「價」二選一
有人把前述交通事故的責任歸咎於司機年齡,指長者不適合工作。你認為不論體能和心智狀G,達指定年歲的長者都應強制退休嗎?
文:呂穎彤
圖:CG Tan@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