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德國X民族主義
【明報專訊】2014年世界盃,小記「捱眼唌v見證德國在決賽以一球小勝阿根廷,奪得自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的第一個世界盃冠軍。這支國家隊除了是近幾屆以來平均年齡最小的一隊,更是最「全球化」的一隊,部分球員帶有非德國的血統,不少更是移民的下一代。例如普多斯基和高路斯是波蘭裔、奧斯爾有土耳其血統、基迪拉的父親是突尼西亞人、謝路美保定就來自加納等。這樣的陣容,在上世紀的德國或許是天方夜譚——至少在納粹德國時代應該沒有可能出現。
小記翻歷史書,發現德國在1871年才統一,眾多日耳曼民族的邦國組成「德意志帝國」,並日益壯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參與其中,支持奧匈帝國開戰以趁機開拓疆土,不過戰敗,戰勝國包括法國、英國等強迫德國訂立《凡爾賽和約》,要求巨額的賠償及割地。《凡爾賽和約》令日耳曼民族感到屈辱,種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
戰敗令德國經濟一蹶不振,希特勒借納粹主義(Nazism,德文全稱Nationalsozialismus,即民族社會主義)乘勢崛起。希特勒的納粹主義簡單來說,包括一黨專政,人民要絕對服從,另外他提出種族優越論,認為日耳曼人的血統最為純正,應該統治世界並靠戰爭和自身的力量建立民族光榮,而猶太人的血統則最「低劣」,應該要「滅絕」。
種族優越論的後果大家都很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集中營、毒氣室的猶太人亡魂,估計超過600萬,那幾乎是整個香港的人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德國人沒有矢口否認做過的暴行,相反,後代領導人曾公開表示懺悔和反省,包括1970年前西德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首都華沙的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雙膝下跪。2013年8月,現任總理默克爾參觀慕尼黑一個集中營遺址後,表示深切的悲傷和羞愧,又形容集中營對德國人來說是一個恆久的警告。
文、圖﹕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