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死亡觀調查:逾半願家人合葬
【明報專訊】本港骨灰龕位短缺,死後「容身之所」難求,港大去年在生死教育工作坊及活動訪問逾1100名參加者,結果顯示逾半人願意死後與家人合葬。學者認為合葬反映港人傳統仍愛與家人相聚,生前死後亦然,而合葬既可紓緩龕位不足的壓力,亦方便孝子賢孫拜祭。調查又發現,三成受訪者仍認同喪親後數月不應出席社交場合。
學者:可紓龕位不足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2013年起展開「香港身後事的世紀演化」研究計劃,去年以問卷訪問1123名參加生死教育工作坊及活動的巿民,探討其死亡觀。受訪者介乎18至84歲,大部分為教師、醫護等專業人士。結果顯示,52%受訪者表示願意死後把骨灰放入其他親人的骨灰龕內,24%則不願意;此外亦有51%受訪者表示願意讓其他親人的骨灰加放自己龕位內。
最多人希望火葬
在殯葬安排意願方面,「火葬」獲受訪者評分最高,以10為滿分,獲得7.09分;其次為「紀念花園撒灰」有6.79分,「海上撒灰」則有5.27分。
中國傳統對死亡諸多禁忌,調查中68.1%受訪者不認同喪親家庭在喪親後數月內不應出席社交場合,即反映仍有逾三成人認同此觀念,至於不認同「見到棺材行衰運」、「白頭人不送黑頭人」等的比例較高,介乎83.8%至93.2%(見表)。
上述研究計劃項目總監、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主任陳麗雲稱,近年本港骨灰龕位短缺,但相信半數人願意與家人合葬龕位並非「逼於無奈」的意願。她解釋,較開明的年輕人不太介意遺體安葬方式,而年長一輩則想死後「有人拜」,因此普遍人也希望一家人過身後合葬,「在下面都可以打麻將」。她認為,若較多人選擇合葬,可紓緩龕位壓力之餘,也避免孝子賢孫到不同地方拜祭而舟車勞頓。
三成認同喪親應避紅白事
陳麗雲說,社會日漸開放,新一代多不相信傳統禁忌,但三成人認同喪親後不應出席社交場合,比例仍相當高,很多喪親者會避免出席紅白二事或新年派利市,但她認為喪親者傷痛時更需親友陪伴,有關禁忌反成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