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延遲退休年齡

[2015.10.29] 發表
有老人一把年紀仍然工作,坊間對延遲退休年齡意見不一。
雖然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曾表明安老服務是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但政策被指未能回應長者需要,老人問題仍然是「計時炸彈」。
特首梁振英
安老事務委員會前主席梁智鴻
醫管局人力資源總監李德麗醫生

【明報專訊】本港現時並無劃一法定退休年齡,一般打工仔60歲退休。不過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香港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勞動人口將會減少。《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2012年進度報告書》建議政府研究延遲退休年齡的影響。人口老化是香港的「老」問題,究竟銀髮族對職場有何重要作用?各界又如何看待延遲退休年齡?

■事件背景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刊物《香港人口推算2015-2064》,香港人平均預期壽命上升,2014年出生的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81.2年,女性則為86.9年,並推算2064年男性平均預期壽命將上升至87年,女性更有92.5年。人口將持續老化,65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推算將由2014年的15%顯著上升至2064年的36%。當中以近20年最急速,長者比例在2024年會升至23%及2034年進一步上升至30%,與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踏入老年有關。本地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按推算由2014年的59.3%下降至2064年的48.6%。而撫養比率(即15歲以下和65歲及以上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更由2014年的371持續上升至2064年的831——即在2064年每1000名15至64歲人口,要撫養831名65歲及以上長者及15歲以下的兒童,顯示勞動人口的負擔加劇。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認為,當前社會有必要研究是否應提高退休年齡。

■評論節錄

◆特首梁振英:

釋放本地勞動潛力

政府鼓勵延後退休年齡,釋放本地勞動潛力。梁振英在2015年《施政報告》公布政府由2015年6月1日起提高新入職公務員的退休年齡,當日或之後受聘的文職公務員,退休年齡會提高至65歲;紀律部隊職系新入職公務員則不論職級,退休年齡可由55歲或57歲延至60歲。

解讀

延後退休年齡可以釋放本地勞動潛力。立法會文件顯示,本港公務員退休潮進入高峰。由於政府1980年代曾大幅增聘公務員,愈來愈多當時入職者將屆正常退休年齡。2019╱20至2023╱24年度的5年間,平均每年約有6800人退休。公務員事務局前局長鄧國威認為,延遲公務員退休年齡,有助公務員隊伍應付未來人口挑戰,確保政府各部門維持運作效率和質素,對私人市場也有示範作用。事實上早在2010年,時任統計處長馮興宏表示鑑於本港人口老化,建議考慮調整人力資源政策,把退休年齡由60歲延至65歲,認為可增加13%人力供應,建議政府可先試行。不過,當時社會有意見認為延長公務員退休年齡會導致公務員戀棧「鐵飯碗」,並認為「老有所用」只是人口老化諸多問題的其中一點,政府應該全面研議和規劃,使人口老化的衝擊減至最輕。

不過,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指出,受政府資助的三大領域為福利、教育和醫療機構如醫院管理局等,每年撥款以億元計。如果公務員退休年齡延長,這些政府機構或會受壓跟隨政府調整薪酬,政府開支就會上升,估計政府要給予的資助會以億元計上升,涉及龐大的公帑。

◆安老事務委員會前主席梁智鴻:

延退休年齡或激發兩代矛盾

梁智鴻2010年明言退休年齡是敏感的社會議題,尤其當下80後青年都埋怨競爭激烈沒上位機會時,如果再將退休年齡押後,或引來年輕人更多不滿。

梁智鴻並不主張立法訂退休年齡,認為應由機構按實際情G彈性處理。他建議機構以「友情價」再聘用退休員工,讓他們培訓新人,這樣長幼兩代都會得益,既免內部斷層青黃不接,又解決年輕人苦無出路的問題。

時任公務員事務局長鄧國威2015年亦承認,在沒有相應擴大公務員編制下,讓現職公務員自動延長服務年期而毋須考慮其工作表現及技能,可能會引致不同的管理問題,包括人力資源錯配、阻礙晉升及影響公務員隊伍吸納新血,表示應避免這些管理問題。可取的做法是制訂一套機制,讓管方可因應個別職系及按不同時間、不同的運作需要、繼任安排及招聘情G,靈活地挽留已屆退休年齡的現職公務員,「這樣可確保不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並能保持有效的運作和管理」。曾任公務員事務局長的王永平則認為,公務員延遲退休年齡「可能會令一些人遲了兩年升級,但你應這樣想,你日後亦可以做多兩年」。

◆醫管局人力資源總監李德麗醫生:

重聘退休醫護助培新人

李德麗表示今明兩年內退休的近百名醫生中,已重聘當中60人,逾兩成屬內科,7名退休兒科醫生更全數留任。她形容「老薑」退休同時,新畢業醫科生又增加,使「帶教」、培訓都有壓力,希望重聘計劃可令資深醫生留下幫助訓練新人。

解讀

醫管局人手一向不足,流失率高,退休人數多的話足以影響運作。政府於2015年撥款5.7億元予醫院管理局重新聘用退休醫護,李德麗表示醫管局兩年內共有近2500名醫護及輔助員工退休。當中已有60個醫生答應以兩年合約形式,退休後繼續全職工作,負責臨H而非管理職務,薪酬及職級都依照退休前的水平。

2016年下半年將退休的李志光是全職留在醫管局的兒科醫生之一。他會繼續留在威院兒科團隊,至2018年兒童醫院啟用,他亦想參與其中,始終團隊在發展籌劃時投放了不少心機。他除了想繼續傳承經驗給年輕醫生外,也希望為醫院發展兒科紓緩服務,及推動醫療倫理,因時下病人醫療知識水平愈來愈高,醫護做決定時有多方面因素要考慮,在這方面應有更多討論。

◆香港集思會:

受訪市民望延退休年齡續工作

香港集思會2014年發表《年輕長者的就業、經濟及生活狀G調查》報告,調查訪問1002名55至74歲人士,結果發現不足一半受訪者曾參與不同退休計劃(包括強積金等),有57%受訪者認為退休後生活水平下降,另分別有64%及63%受訪者預計要依靠積蓄或子女供養維持生計,並有52%人認為所持有的積蓄、資產、投資收益及退休保障不足應付生活。高達67%受訪者認為應延遲退休年齡至65歲或以後,主要因仍有良好工作能力、可繼續有收入及減輕子女負擔等,並希望由政府帶頭達至指導作用。

◆政府第一標準薪級員工總會主席葉陰德:

強積金5年真空期「手停口停」

葉陰德要求劃一安排現職及新入職員工延長退休年齡安排,及放寬自行決定延遲退休年齡。他表示,現時沒長俸的第一標準薪級公務員約有1400人,平均月薪只有萬餘元,每月生活幾近捉襟見肘,遑論儲蓄。葉陰德表示他們60歲退休後,一般須等待至65歲才可領取強積金,中間5年真空期「手停口停」。

解讀

香港集思會的研究報告反映出,社會有部分意見認為延遲退休可以提高長者的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希望政府可以帶頭延遲退休年齡作示範。有意見擔心長者身體機能未必適合工作,但現今的生活素質及醫療條件有改善,長者的身體機能已比數十年前有明顯的進步。加上社會經濟轉型,工作基本上較依靠經驗及頭腦,長者的生活和工作經驗能為年輕一代提供幫助。報告建議推廣漸進式、具彈性的退休制度,鼓勵企業聘請合適的長者員工,並建立完善的長者人力資料庫、提供職業配對服務,促進有能力的長者重返勞動市場,讓他們繼續貢獻社會,將知識及經驗傳承、扶植後輩,同時賺取收入。

該會高級研究主任唐希文表示,因為現時大部分長者福利如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長者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的對象,均是65歲或以上人士,但本地大部分長者都在60歲或之前退休,「中間那段時間既沒有工作收入,又未能享受有關福利,亦未到提取強積金的年紀」,對部分長者來說「好難捱」。長者在能力範圍內工作,除令他們更「精靈」外,也讓他們有收入,協助解決長者貧窮(poverty)的問題。

強積金計劃為人詬病

葉陰德的論點同樣針對退休年齡與提取強積金當中的過渡期。強積金計劃(Mandatory Provident Fund Schemes)是2000年起政府為就業人士提供的強制性供款退休保障計劃,由僱員和僱主共同供款。供款由私人託管形式處理,透過基金投資賺取回報。若非年滿60歲並提早退休,一般而言,僱員在年滿65歲時方可提取強積金累算。不過強積金計劃經常為人詬病,未能完全保障退休的生活所需。其中一大質疑為基金公司的收費過高,「收費高、回報低」,真正能「袋入自己袋」的供款成疑。加上強積金制度現行對}機制,即僱主可以向僱員發放長期服務金╱遣散費後,從僱員的強積金帳戶內僱主供款部分的累算權益中,提取相等的金額以作抵消,引起爭議。

2015年9月工聯會議員王國興問及特首梁振英會否兌現承諾,取消強積金對}機制。梁回應指希望勞資雙方能以大局為重,易地而處,不過在這階段不能作任何承諾。

更多教育
人物X概念:傑青張依勵  災後救援  以心醫心
【明報專訊】2014年西非爆發伊波拉疫潮,對患者、患者的家人、醫護人員來說,心理支援於抗疫路上亦居功不少。香港紅十字會臨H心理學家張依勵(E... 詳情
【明報專訊】市民一般擁有強烈的身分認同感,而在全球化影響下,本土主義是堅持以本土社會利益為出發點,在經濟、民生和政治上實行保護本地居民或以本... 詳情
思辯能力:公共政策分析法
【明報專訊】通識探究的時事議題,大部分都與政府部門、公營機構扯上關係,各方持份者總會要求相關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要麼作政策介入,要麼檢視現時... 詳情
實戰錦囊:回答「困難」「障礙」題
【明報專訊】小明:君老師你教完我們如何作答「困難、障礙」題型才下班吧! 君老師﹕首先要搞清楚何謂「困難、障礙」——令政策難以順利推行的... 詳情
IES教室:星級生:IES應具啟發性
【明報專訊】星級生:劉嘉舜(Adrian)(圖) 2015年文憑試通識科5** 中學:香港華仁書院 IES題目 以東...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