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2.22
    星期三

時事中文:古代荒政

[2023.02.22] 發表
今次為土耳其近百年最嚴重地震,連同鄰國敘利亞,超過4萬人罹難。(圖:路透社)

【明報專訊】政府掌握不同資源,有能力和責任預防災難、救濟災民,不然害命的就是人禍。古代中國已有防災及救災政策,即「荒政」,涵蓋的不僅是凡人,也包括鬼神。

■新聞事件

土耳其地震過萬死

災民炮轟救援不力

2月6日土耳其南部發生7.8級地震,災民在寒冷天氣下缺水缺糧,質疑官方救援不力,在1999年大地震後徵收的「地震稅」亦未用得其所。有人逃命時連鞋子都趕不及穿上,感覺被拋棄,甚至好像在「等死」。哈塔伊省(Hatay)死者眾多,處理不暇兼缺乏屍袋,遺體堆積路邊。安塔基亞市(Antakya)市民抵荋c劣天氣,尋找鐵棍、繩子等工具,從廢墟挖出死傷者。一名女子稱男友一家被困塌樓,惟救援員來拍了照片便走,樓內的呼救聲已經消失。在接近震央的加濟安泰普市(Gaziantep),有人稱災後首12小時都沒有救援隊,被困者親屬和當地警察需自行清走瓦礫救人,而救援隊晚上到達後僅工作了幾個小時。

將角逐連任的總統埃爾多安承認當局救災有不足,但認為難以預備應對如此災難。他呼籲民眾團結,不要理會「挑釁者」。警方拘捕多人,指控他們涉嫌發布煽動帖文,社交網站Twitter一度被封,或阻礙救援團隊在Twitter協調工作。反對派批評政府妨礙他們在執政的區域展開救援。當地暴風雪覆蓋主要道路,加上機場因地震無法運作,亦令救援和物資運送受阻。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

■知多點

《周禮?大司徒》記載:「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幾,七曰眚禮,八曰殺哀,九曰蕃樂,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盜賊。」早在周朝時官方已訂下12種災難應變措施,發放物資救濟災民、寬免稅役、准許漁獵等,也防範有人趁亂偷盜行劫,確保百姓能夠生活;同時減省禮樂、征伐等,並祭拜鬼神祈福,建立起相當完備的賑災政策。

即使到現代,糧食儲備對災害應變也非常重要,何G供應相對不穩的時代?《周禮?遺人》也寫道「縣都之委積,以待凶荒」,部分儲糧用作歉收或災難時使用。至於最著名的倉庫制度,固然是隋朝的「官倉」和「義倉」,前者供政府用於軍國,後者屬民間自行救濟。倉庫設計精良,防火、防水、防蟲、防盜,加上開運河方便運送糧食,令文帝時所存糧食可供五六十年之用。

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皇帝受命於天,上天用災難警告人間統治失當,大臣能藉此規勸皇帝勵精圖治,省慾去奢。皇帝甚至會下詔「罪己」,懺悔自己有何失德。例如明熹宗時,北京王恭廠大爆炸,人畜、草木、器物皆被捲飛,死者數千,包括正重建紫禁城殿閣的過千工匠,珓弮ごU。其時明朝內政腐敗、外患嚴重,群臣上書請求皇帝匡正時弊,熹宗最終下詔,開首即言「朕夙夜憂惶,敬天之怒,修省實政,亟宜舉行」,宣告停工、緩刑,檢討施政,並嚴厲訓示大臣反省。

文:莫浩廷

圖:路透社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25期]

更多教育
視聽之娛:與「朋友」絕交,也和「自己」決裂的想像——《伊尼舍林的女妖》
【明報專訊】管寧割席、嵇康告絕,都是同學比較熟悉的古人絕交故事,其中關乎道德價值的矛盾和抉擇,是非相對明顯。可是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朋友絕交... 詳情
字煮文化:豬肉臘前作
【明報專訊】難得天清氣朗,隨前輩到錦田,深入民居探看,穿梭阡陌觀摩。看到有機耕種,品嘗即採草莓,留在香港郊遊,人情野趣不少。走入農家,朋友農... 詳情
詞中物:趨光避黑——《晚睡症》
【明報專訊】夜闌人靜、世界安睡之時,晚睡者便默默與最真實的自己共處。曾若華(JUDE)作品不多,卻有茖鞄[看世界的獨特角度,《晚睡症》告訴我... 詳情
文字發酵:春回大地
【明報專訊】春天到來,氣溫漸暖,山嶺新綠,景色宜人,不再需冒寒登山,自然吸引遠足客。山上建有形容風景詞語的涼亭,試根據題目次序,規劃登山路線... 詳情
【明報專訊】1. 旖旎(柔和美好) 2. 清幽(安靜雅致) 3. 迤邐(延綿不斷) 4. 和煦(溫暖祥和) 5. 繁...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