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處提建議16年未見行動 海天公路2死泥石流再響警號
【明報專訊】卑詩省海天公路(Sea-to-Sky Hwy.)近獅子灣(Lions Bay)上月受暴風雨吹襲發生山泥傾瀉造成兩人死亡,再次引發人們對相關災害風險的擔憂,儘管卑詩法醫服務處早於2008年已在針對同類慘劇提交的報告中建議制定「山泥傾瀉風險水平」,但相隔16年省府仍未有行動。
北溫伯克利河畔地區(Berkley-Riverside)於2005年1月19日發生山泥傾瀉導致一間房屋倒塌,43歲女戶主庫特納(Eliza Wing Mun Kuttner)身亡。法醫帕洛斯基(Tom Pawlowski)於2008年呈交報告,指該區潛在的山泥傾瀉是可以預測和預防,但政府或居民並未意識到存在不可接受的風險,因此提出8項建議,包括為現有及未來住宅項目制定「山泥傾瀉風險水平」。
建議制定住宅「山泥傾瀉風險水平」
報告提及香港及澳洲均有採用山泥傾瀉安全等級,新發展項目的風險承受水平為每年十萬分之一的死亡人數,現有項目的風險承受水平則為每年一萬分之一的死亡人數。風險承受水平允許專家計算,以確定特定區域的發展項目是否符合安全水平,或如何減低已建成房屋的風險。
然而報告呈交距今16年,省府一直未有因應建議採取行動。媒體Postmedia曾查詢為何沒有制定山泥傾瀉風險水平,以及如何回應法醫提出的8項建議,但省府未有置評。
卑詩大學(UBC)工程學系副教授麥克杜格爾(Scott McDougall)認為當局猶豫不決,可能是因為如果這樣做,當局必須處理風險高於安全水平的房屋。身兼UBC地質災害研究小組負責人的麥克杜格爾表示,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山泥傾瀉風險水平應該根據地方政府層級進行調整,因不同社區的風險承受能力各異。
在缺乏省級措施的情況下,社區只能自行處理山泥傾瀉衍生的安全問題。上月發生山泥傾瀉造成兩人死亡的獅子灣,當地市議會過去6年曾兩度收到專家警告,包括一位地球科學家於2022年4月表示,氣候變遷可能會為獅子灣帶來更多不同規模的山泥傾瀉和泥石流,並提出可以降低風險的措施。組織Cordilleran Geoscience於2018年也建議,在推出新發展項目或進行大規模翻修時,根據規定風險級別進行岩土工程評估,並制定山泥傾瀉風險水平,但市議會未有採取行動。
2005年北溫山泥傾瀉死者的女兒阿維(Avi Kuttner)認為,省府應為當地社區提供更多資金和指導,特別是考慮到氣候變化正在加劇山泥傾瀉等自然災害,「這種負擔不斷落在沒有時間、資源或理解力來採取任何行動的個人和社區身上,山泥傾瀉通常被認為是隨機發生,這導致人們更不可能進行任何準備工作。」
法醫帕洛斯基在2008年呈交的報告中曾警告,人口增長壓力可能會導致卑詩省許多地區有更多住宅發展項目侵佔陡峭斜坡,「每當在陡峭地面進行開發時,人類生命和財產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即使這種風險無法完全消除,仍可以評估風險等級並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
帕洛斯基還建議省府制定以預防及減輕風險為重點的山泥傾瀉災害綜合管理策略,制定山泥傾瀉評估的立法標準,並協調制定省級指導方針,以協助地方政府識別何時應對進行風險評估。
報告也建議省府為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制定和管理標準化培訓和教育,以識別山泥傾瀉災害風險;闡釋由專業人士編寫的風險評估;開發互聯網山泥傾瀉災害信息數據庫;以及建立一個跨部門技術工作小組來監督建議的實施。
省府:地方政府責任
時任省公安廳長范棟勤(John van Dongen)曾表示,省府將促進有關建議的討論,但指土地開發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責任。
卑詩水源、土地及資源管理廳在回覆Postmedia查詢時重彈舊調,指地方政府在應對山泥傾瀉風險方面擁有權力和責任,措施包括官方社區計劃及土地用途分區。省府官員在另一份回應中表示,省府已於2023年與一家公司簽約,收集高分辨率地形數據,有助於作出更好的土地利用規劃決策,包括管理山泥傾瀉風險。
帕洛斯基當年也建議卑詩城鎮聯盟(Union of BC Municipalities)協助地方政府評估山泥傾瀉風險、審查報告,並創建論壇讓各地方政府分享信息。時任城鎮聯盟主席吉姆斯(Susan Gimse)表示,一切還須待省級法規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