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行GBA:荒村活化變桃源
【明報專訊】東莞東坑鎮的「丁彭黃」片區,由丁屋村、彭屋村、黃屋村3條村組成,過去一度是房屋破敗、人口外流的「空心村」,一遇暴雨就水浸。當地自2018年斥資2億(人民幣,下同)改造,包括「引水活源」工程、活化村中傳統建築,「丁彭黃」片區成為「有煙火氣的桃花源」,盼吸引更多遊客。
明報記者 蔡宛均
「這家理髮店我開了近20年了,現在(理髮)價格是15元。」鄧師傅在「丁彭黃」片區開設理髮店,「自從片區開發後,來了許多因旅遊而順便理個髮的人」。東坑鎮文化服務中心職員蘇慧芝稱,「丁彭黃」片區由丁屋村、彭屋村、黃屋村3條村組成,「選擇東坑鎮去打造主要是出於兩個方面,一是早期這邊空心程度大(大量土地閒置);二是因為這邊依山傍水,又古味濃厚,有古村落、古建築等」。
「丁彭黃」以黃屋村最古老,有村民表示立村850多年,其先祖最初是南宋經南雄珠璣巷遷到該地,即使「最新」的丁屋村也有650多年歷史。東坑鎮2019年籌款逾1700萬元重建黃氏大宗祠,其建築以綠色琉璃瓦筒飾邊,採用穿斗式木構樑架,樑枋上飾有精緻木雕,屋脊上有人物、山水、龍鳳、花鳥等主題裝飾。丁氏祠堂始建於明代景泰(1450-1456)年間,清朝光緒九年(1883)重修,保存至今。
丁屋村修復戲台、丁屋古圍、將軍柱等作為景點,每逢周末,會有藝術家不定期在此登台演出。此外還有建於1958年人民公社時期的丁屋食堂,其以青磚砌牆、板瓦覆頂,前有牌樓,上有五角星標誌,後來空置,村民有意將其出租,發展餐飲業。
水系改造亦是工程重點,過去這堣艨矰ㄢs通,內河水量不足,雨季易水浸,旱季又會因斷流形成「死水」,散發惡臭。蘇慧芝說,「片區改造了祠堂步道旁的河道,將分散的池塘接通成環村活水系統,保證污水無法進入」,同時透過「引水活源」修復生態,多了遊客來欣賞景色,附近還擺起夜市。蘇形容,「丁彭黃」傳統文化底蘊濃厚,生態環境改善後,成為「有煙火氣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