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抗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跟大家熟知的登革熱皆是由蚊子傳播的發熱性疾病。1952年在坦桑尼亞首次發現基孔肯雅熱病毒,至今傳播至119個國家及地區。繼鄰近珠江三角洲出現爆發,香港亦開始有感染個案。基孔肯雅熱病源為伊蚊,包括白紋伊蚊及埃及伊蚊。杜絕蚊患及防蚊是重要的預防策略。
患者感染蚊叮引發的發熱性傳染病如基孔肯雅熱,中醫有何抗疫治療方法?
文:陳姵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H教研中心醫師兼任臨H導師)
基孔肯雅熱主要臨H症狀包括中低發熱、關節痛及皮疹;重症及併發症較登革熱少,亦沒有像寨卡病毒感染孕婦後導致胎兒小頭畸形。然而,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關節痛,四肢小關節特別明顯。此病需要跟其他急性傳染病相互鑑別,如流感、麻疹、風疹、瘧疾、風濕熱症、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
首發關節痛 2至5天出現皮疹
基孔肯雅熱屬於中醫濕溫病範疇,為蚊蟲疫毒,發病初期為「衛分疾病」,症狀如一般感冒、傷風,惡寒、肌肉疼痛、紅疹。疫症大爆發需要配合各種因素:
?此病多於夏天蚊蟲繁殖旺季爆發
?南方潮濕多雨,過往在東莞及雲南爆發
?夏季為旅遊旺季,不少家庭外出旅遊
此病潛伏期為1至12天,大多為3至7天。主要症狀包括:
1. 發熱:
急症低中熱為主,部分出現高熱。發熱1至7天,可伴有惡寒、頭頸背痛、全身肌肉痛、畏光,以及消化道症狀如惡心、嘔吐。
2. 關節痛:
為首發症狀。患者最先開始出現單個或雙關節疼痛,在24至48小時內出現多個關節疼痛腫脹、壓痛,並呈對稱分佈;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積液。主要發於遠端小關節,例如手指、腳指、手腕、腳踝關節,也可延及大關節如膝關節、肩關節等。患者運動時疼痛加重,關節活動受限,活動伴有僵硬感。
大部分患者關節疼痛僵硬可在數天內康復,也有超過12周或18個月未癒。
3. 皮疹:
大部分患者在2至5天出現皮疹,見於身體軀幹、四肢、手掌、足底及面部。疹的形狀可見斑疹、丘疹、瀰漫性紅疹,部分有搔癢感,數天後消失,可見有輕度脫屑。
當出現下列重症指標,就要盡早求醫,不能掉以輕心。
?持續高熱或退熱後病G加重
?神經系統症狀,如劇烈頭痛、煩躁不安、嗜睡
?心血管系統症狀,如心悸、心跳紊亂、胸悶、胸痛、四肢厥冷、尿量減少等
?呼吸系統症狀,如呼吸急促或困難
?出血症狀,如皮膚有瘀斑、黏膜出血、大便出血
急性期清熱化濕 恢復期益氣健脾
參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2025年版),治療分為急性期及恢復期。
˙急性期
臨H表現:發熱或伴惡風、口渴、疲倦、乏力、四肢關節疼痛,可伴其他大小關節腫脹及全身肌肉痠痛
皮疹:四肢軀幹出現瀰漫性紅斑或丘疹,或伴瘙癢
舌象:舌淡或淡紅,舌苔白膩或鶹陛A脈濡滑
治法:清熱化濕,疏風透疹
推薦處方:藿香、葛根、羌活、滑石、赤芍、淡豆豉、淡竹葉、生地黃、連翹。皮膚瘙癢較重患者,可配用地膚子、荊芥。高熱者,可在處方加入生石膏、香薷、青蒿。羚羊角、u藤可預防抽搐。患者若出現嚴重狂躁、譫語神昏、四肢抽搐需送院治療,中醫使用清瘟敗毒飲或安宮牛黃丸。皮下出血者,用水牛角,古代用犀牛角入犀角地黃湯治療疫毒的高熱出血。
˙恢復期
1. 濕阻經絡
臨H表現:關節疼痛纏繞難癒,四肢關節活動屈伸不利,或呈游走性疼痛、疲倦乏力,身體有沉重感
舌象:舌淡、苔白或白膩,脈細或濡緩
治法:除濕蠲痹
推薦處方:羌活、獨活、肉桂、秦艽、海風藤、桑枝、當歸、川芎、乳香、木香、甘草
2. 肺脾氣虛證
臨H表現:疲倦乏力、氣短(說話走路時自覺氣不足)、汗多、胸悶、胃口不佳、大便稀爛或質黏、泄瀉
舌象:舌淡,苔白膩,脈細弱
治法:益氣健脾
推薦處方:黨參、黃、茯苓、陳皮、白扁豆、麥芽、巴戟天、麥冬、五味子、炙甘草
3. 肝鬱脾虛、心血不足
臨H表現:口苦口乾、心煩、難入睡、易醒、心情緊張、易驚、心悸、胃脘脹、胃口欠佳
舌象:舌淡紅苔少,脈弦細
治法:疏肝健脾,滋養心神
推薦處方:浮小麥、酸棗仁、麥冬、茯神、女貞子、白扁豆、白芍、陳皮、山藥、炙甘草
詳情應諮詢中醫。
外治法解肌止痛除熱
另外,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亦推薦了外治法:
1. 足浴
適用於肌肉痠痛、身熱。以藿香、淡竹葉各30克,水煎5分鐘後足浴。有助清熱祛濕、解肌止痛除熱
2. 敷洗
?適用於關節疼痛者:以忍冬藤、威靈仙、寬筋藤各30克,煎煮20分鐘後取藥汁,棉塊或紗布沾藥後冷敷於疼痛關節面。有助清熱祛濕、通絡止痛。
?適用於皮疹搔癢:以鰬f、馬齒莧各30克,煎煮15分鐘後,放涼濕敷患處,每日2次。有助清熱收斂。蠶豆症患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