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擴大出口 佔銷量躍升至兩成
加速外闖 去年逼600萬輛
中國汽車行業競爭激烈,價格戰幾乎成為常態,促使車企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尋求第二增長曲線。近年中國汽車出口規模以百萬輛為單位逐年攀升,去年更逼近600萬輛,佔內地汽車總銷量比率躍升至兩成。然而,出口增速有所放緩,按年增幅由2021年的101%降至去年19%。有汽車分析師認為,內地汽車「出海」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憑藉技術優勢、成本效益,以及海外工廠佈局,中國車企出口增長幅度已快於日韓汽車工業之前國際化時的速度。明報記者 黃志偉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首7個月內地汽車出口量按年增長12.8%至368萬輛,佔同期總銷量的20.1%;相比2021年出口量201.5萬輛,佔總銷量的7.7%,可見車企愈來愈看重海外市場。新能源車出口增速尤為顯著,今年首7個月出口量按年升84.6%至130.8萬輛,已超過去年全年128.4萬輛,佔整體出口比重35.5%,明顯高於2021年的15.3%。
奇瑞比亞迪為出口最多車企首兩位
按出口銷量計算,正計劃到本港上市的奇瑞汽車為中國車企出口「大哥」,今年首7個月有45%銷量、即66.7萬輛出口海外,佔同期中國出口車量的18.13%;以15.03%排名第二大出口車企的比亞迪(1211),出口量逾55萬輛,佔其總銷量約22%,相比2022年約3%,3年間增幅約19個百分點。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表示,2021年疫情時全球汽車業缺少晶片供應,各大廠商將晶片集中在高級車輛,令中低端車及新興市場有空檔發展,中國車企便趁勢攻入這些市場。他續指出,每年電動車消費者調研顯示,中國品牌在歐洲的認知度逐年提升,例如比亞迪在德國的品牌形象已接近傳統西方車企。他認為,東南亞是中國車企「出海」首個重點市場,因地緣政治與營商環境優勢明顯,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擁有大量華裔人口,可充當溝通橋樑;今年拉丁美洲、中東地區表現亦較好,目前已有中國車企在巴西建廠。
快速擴張引起海外監管關注
然而,中國車企「出海」的快速擴張也引起海外市場關注。歐盟委員會去年4月發布的報告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得益於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整個價值鏈上的廣泛支持,涵蓋原材料、電池及整車製造。政府透過購車補貼、購置稅減免等措施直接干預市場,壓低特定車型價格。即使中央政府於2022年底終止購置補貼,地方政府仍推出類似政策,持續支持本地新能源汽車企業。
報告同時指出,各省份與主要城市競爭激烈,爭相吸引新能源汽車企業落戶,以獲取就業、稅收及政策資源。地方政府與國有銀行分支機構往往提供融資支持,例如2020年7月,蔚來(9866)與安徽省簽署總部搬遷協議後,6家國有銀行地方分行為虧損企業提供104億元(人民幣,下同)信貸額度。
中央補助撐車企 比亞迪去年獲196億
事實上,政府補助為車企盈利帶來支持。如比亞迪近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入的政府補助來看,2021年的41.73億元便高佔營業利潤90%,而補助金額去年增至196億元,但比例已降至約39%。小鵬汽車(9868)今年上半年「其他收入,淨額」按年增長1.2倍至7.8億元,主要來源為政府補助,同期公司經營虧損為19.8億元。
儘管歐盟去年10月起向中國出口的純電動車加徵關稅,稅率介乎7.8%到35.3%不等,但鞏旻認為,歐盟加徵關稅,只針對純電動車型,而且政策不明朗因素消除後,有利經銷商擴展網絡;加上中國車企在泰國的工廠可供應予歐盟市場,而英國並未跟隨歐盟加徵關稅,因此出口仍有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