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愛音樂釋放快樂因子

[2018.05.29] 發表
英國註冊音樂治療師黃愷弘
音樂治療:音樂治療過程或會運用多種樂器,以達到特定的治療目標,促進或改善參與者的身心健康。圖為英國註冊音樂治療師黃愷弘。
運用樂器 音樂治療會運用到各式樂器,如頌缽(左起)、哈皮鼓、風鈴等。
牽動情緒:節奏慢與快的音樂,讓我們感到平靜與激動 ,可能是因為喚起了我們行走與跑步時的身體感覺,繼而引起相應情緒。(Maridav@iStockphoto)
「欺騙」大腦:有心理學家認為,傷心聽悲傷音樂有助「欺騙」大腦釋放泌乳素來調整心情。(Nattakorn Maneerat@iStockphoto)
「親切」聲音:成長環境聽慣的聲音,或會令人產生安全感 。悲傷聽慢歌?「粉紅噪音」助入眠?

5月時雨時晴,陰沉鬱悶。聽首輕快音樂,心情登時好起來;走進百貨公司,背景音樂令人感到亢奮或輕鬆,不知不覺間引發購買慾。

有說柔情的旋律能安定情緒,明快的節奏令人精神煥發。音樂用於治療上,甚至有改善社交、認知、精神健康等作用。音樂,何以有如斯牽動人心的力量?

文:李佩雯 圖:李佩雯、資料圖片

人類很早就發現音樂能帶來正面影響,並用作治療用途。據悉古埃及人利用音樂來促進婦女的生育能力;古印度人運用音樂為病人減輕痛楚;古希臘人利用豎琴琴音安撫精神病人。在中國,音樂也被認為有調和血脈之效,《禮記·樂記》中說,「音樂者,流通血脈,動盪精神,以和正心也」。

近代的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發展,始於一、二次大戰,當年英、美醫院發現音樂有助安撫退伍軍人的情緒,促進創傷後遺症康復,美國政府因此展開相關研究,此後音樂治療漸漸普及。1940年代,美國有大學建立專門的音樂治療課程,成為一門新興學科,英國亦在1950年代發展音樂治療的訓練課程。現時英、美、加拿大、澳洲等地均有音樂治療師訓練及註冊制度。

音樂治療起源於世界大戰

音樂治療跟自己玩音樂或聽音樂有何分別?英國註冊音樂治療師黃愷弘解釋,「音樂治療以治療為目的,運用即興奏樂、唱歌、創作歌曲,以及音樂意象、分析性音樂治療、腦神經音樂治療等各種技巧,讓不同年齡及能力的人,從中促進或改善認知、社交、精神健康等各方面,達至身心靈健康」。

他舉例,「社交方面,例如患自閉症或發展遲緩的小朋友,不太會與人溝通,甚至害怕眼神接觸。治療師以即興唱遊方式,唱幾句之後,將結他交給他,他會伸手去彈,過程中有其他更多的互動,從而改善他們的社交互動和專注力;又例如當一個受情緒困擾的人感到憤怒時,未必能用言語表達深層想法,但可以透過樂器將情緒發泄出來。治療師的角色可以是一個聆聽者,有時亦會參與其中,以非批判的態度接納,以及用音樂回應求助者的情緒,並一起探討問題根源;認知方面,許多老人家患腦退化症,今天吃過什麼可能也想不起來,但當我彈奏《月亮代表我的心》,他們對歌詞印象深刻,更會一起唱,音樂治療有助刺激他們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海馬體(Hippocampus),喚醒他們的長期記憶」。

大腦釋放多巴胺 助放鬆心情

即使沒有治療師情G下,我們也可通過音樂來放鬆心情,宣泄或平復情緒。有神經科學家發現,當聽到音樂中的情感高漲部分,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聽到令人愉悅或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大腦的紋狀體(striatum)亦會釋出多巴胺,這種神經傳遞物質,在獲得食物、精神藥物和金錢時也會產生。

快歌模仿跑步感覺

有些音樂讓我們感到悲傷,有些卻使人愉快,音樂像是有種神奇力量牽動情緒。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音樂系博士、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蔡振家,曾撰文解釋當中的機制與體感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有關。例如愉快時,腳步變得輕快,這感覺跟快樂情緒相連,日後聽到這類形態的音樂時,便會覺得音樂帶給人快樂感覺。另一方面,音樂也在模仿我們的運動形態,例如當我們聽到節奏緩慢的音樂時,感到情緒平靜;但聽到節奏快速的音樂時,情緒變得激動,蔡振家認為,因為這兩種音樂節奏喚起了我們在行走與跑步時的身體感覺,從而引起相應的情緒狀態。

傷心聽慢歌 「呃」大腦調整悲傷

台灣樂隊五月天有一首歌叫作《傷心的人別聽慢歌》,「你哭的就像是末日要來了,所以你聽慢歌,很慢很慢的歌,聽得心如刀割」。回想傷心的時候聽慢歌,好像會愈聽愈傷心?但有心理學家認為,傷心的人要聽悲傷的慢歌。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Daniel Levitin,在著作《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The World in Six Songs: How the Musical Brain Created Human Nature)提到,因為悲傷音樂帶來的悲傷感,可以幫我們「欺騙」大腦,讓它釋放泌乳素(prolactin)來調整我們的心情。

聽風扇聲減少緊張?

要一夜好眠,環境寧靜很重要,不過,若在睡眠過程中聆聽某一種聲音,或有助改善睡眠質素及記憶力。

深度睡眠對記憶鞏固非常重要,但隨茼~齡增長,深度睡眠時間會縮短。去年神經科學雜誌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刊登了一項研究,美國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神經學教授Dr. Phyllis Zee和研究員找來13名超過60歲的人士,在睡眠實驗室待兩晚,於睡覺時戴上耳機與電極帽,並在睡眠前後做記憶測驗。其中一晚,研究員在受試者深層睡眠時,間歇播放一種高低頻混合、類似急促流水聲的「粉紅噪音」;另一晚則無任何聲音。結果發現,聽粉紅噪音的當晚,深度慢波睡眠持續時間延長,翌日的記憶力更好,睡眠質素亦有改善。

Dr. Phyllis Zee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表示,需要更多詳細研究才能夠斷定粉紅噪音對記憶和睡眠的長遠影響。她又認為,自然聲音作背景音樂也可以改善睡眠。

對熟悉聲音有安全感助放鬆

坊間一些提供放鬆音樂的手機App,不止有粉紅噪音、白噪音(即同一段聲音中,每一個頻率的功率平均),還有風聲、雨聲、雀鳥聲,甚至是風扇聲、冷氣聲選擇。黃愷弘表示,「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環境中經常聽到一些聲音,例如風扇或風鈴聲音,使你有一種安全感,長大以後,聽到這些熟悉的聲音或能給予家的感覺,有助減少緊張情緒」。

大腦處理音樂

當聽到音樂時,大腦不同區域合作,讓你辨識節奏、旋律、歌詞,並牽動你的心情。

頂葉(Parietal lobe)

處理各類感覺信息,將聲音資訊與其他感覺連結

額葉(Frontal lobe)

負責判斷及了解我們周遭發生的事件,聽到音樂後,額葉會協調你對音樂的情緒和反應

顳葉顳上迴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將聲音資訊串連,協助辨認及記下音色和旋律

腦島(Insula)

位於腦袋中央較深層位置,與辨識熟悉曲調有關

顳平面

(Planum temporale)

屬於聽覺聯合皮質區,解讀複雜聲音,辨識節奏、音質和形態

聽覺皮質

(Auditory cortex)

內堛滲姜g元會分析聽到的音高。研究顯示,音樂家的聽覺皮質體積較大

邊緣系統

(Limbic system)

包括海馬迴、杏仁核、下視丘等,處理對音樂的記憶與情緒反應

更多春日手冊
喝湯棄肉不足取
肉湯堶悸瑰蝢i價值很低,不足肉本身的1/10。肉類所含的絕大多數營養物質是非水溶性的,還保留在肉塊中。 關於肉湯,有一個流傳很久、影響... 詳情
天氣變 感冒了
天氣冷熱變化無常,感冒的人不少。在2010年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發布的《感冒白皮書》中,美國註冊護理師菲利斯•布朗提到,相比... 詳情
「野韭菜」登上餐桌 富含礦物質與維他命
在瑞士,每到冬春交接的萬物復蘇之時,如果去河邊或森林中散步,便能發現一種看起來既不像草也不像菜的草本寬葉植物,其直譯名為熊蔥或熊蒜。這種植物... 詳情
文 麥煒和 「得鵅I得鵅I得鵅I」 「洪醫生,何解你突然在走廊怪叫,還要叫得如此熱血沸騰?」 「Jean,你有所不知...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