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類器官測疫苗效用 港大:準過傳統試驗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首創基於鼻黏膜類器官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檢測平台」,能準確評估新冠病毒抗體及疫苗有效性。團隊前年透過平台首次測試,發現一款被美國食品及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撤銷臨H許可的新冠抗體有效性被低估。港大表示類器官較傳統測試更能反映人體實際抗體反應,微生物學系主任杜啟泓說FDA擬於未來3至5年逐步取消針對研發新藥的動物實驗強制要求,料類器官使用會進一步規範化,希望可參與制定規範標準。
驗新冠抗體 證FDA低估效力
藥物需先做連串細胞系測試及動物測試,才可做臨H試驗,而近年興起以人類人體生長因子組成的樣本,以培養類器官作測試。港大前年首次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檢測平台」,亦即鼻黏膜類器官平台做約10項新冠病毒抗體測試,發現被FDA撤銷使用的一款新冠抗體(VIR7831)有效性被低估,結果亦與這款抗體的臨H研究結果琣X,仍能有效預防重症及死亡。
另外一款於動物實驗中有效的S2抗體,亦表現出遠高於細胞系測試所顯示的抗病毒功效,研究結果將於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杜啟泓稱,抗體VIR7831最初曾被FDA批准使用,Omicron變異株出現後被撤銷許可;在類器官研究下,相信該抗體的有效性沒有當初預期般差。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周婕稱,類器官較傳統細胞系測試及猴子等動物測試更能反映人體抗體水平。她說類器官製造複雜,需保持穩定及可靠,希望日後取得ISO等本地及國際認證。
料類器官取代動物實驗 盼定標準
FDA正推動將類器官技術應用於藥物開發,今年4月公布擬逐步以類器官等測試方法取代動物實驗強制要求。杜啟泓相信未來類器官可用作一線測試,使用會進一步規範化,希望日後港大團隊可參與制定測試標準。他說尚需更多單株抗體出現,才能比對以確定類器官抗體檢測精準度。
參與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說,今次研究革新長期依賴細胞系抗體中和功效評估方法,類器官平台能更準確評估中和抗體實際療效,期望研究能成為未來檢測呼吸道病毒中和抗體的新一代「金標準」。